和琴头仰角不一样的琴颈仰角
干货
2019-4-3 00:00
阅读数:7088
(本文来源:公众号“HaruAir”;作者:HaruAir)
一款吉他的配置不仅限于大家耳熟能详的“木材搭配、拾音器型号、配件型号、有效弦长”这几样。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设计点虽然在配置单上不标明,但却是真真实实的在影响这款琴的音色、手感等方方面面。例如琴头仰角、琴颈仰角、琴体是否是拱面等。
琴头仰角不用多说了,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断头Gibson”了。
琴头角度越大,琴弦张力增加,共振就会越好,共振好琴的音色就更结实更有颗粒感。但唯一的缺点,就是容易断头。
△琴头仰角
琴颈和琴头有一定角度时都可以改善中频,至于 arch top (拱面)的设计可以加强些许中低频。
而我们今天要聊的——琴颈仰角( Neck Pitch ),一般人都不会聊它。
琴颈有仰角,是不是第一次听说?其实只要你足够细心,也就能发现一些琴的琴颈仰角是不同的。
△仔细观察蓝色框出的部分
琴颈仰角首先影响了琴桥高度,琴颈仰角越大,琴弦就会相应的被琴桥抬高,与此同时,琴弦也会通过琴桥给予琴体更大的压力。
在琴桥给予琴体更大压力的同时,琴的共振更好了,并且音量也能增大。但相对应的,此项工艺会增加生产难度和成本。
在上世纪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由于电吉他需求量增大,面临着如何进行工业流水化大批量生产的问题,像是 Fender 或 Rickenbacker 的设计师就在考虑如何简化生产步骤,方法之一便是:去掉琴颈仰角的设计。
琴颈仰角费钱又费事,去掉后加快生产速度的同时还能降低售价,其实不仅是这一点,Fender 很多设计都是因“廉价”而来。
Fender 采用了矮琴桥 Rickenbacker 选择稍抬起琴颈的高度并与琴体平行。
然后是给予琴体压力如何补偿的问题,Fender 把琴弦穿过琴体直伸到下面,这也成了现如今十分经典的一种设计(即穿体琴桥),而 Rickenbacker 则是在琴屁股搞了个铁块,让琴弦一直伸过去。
但也有坚持大仰角、高琴桥的电吉他,不用多说,你能想到的一定是 Gibson。Les Paul 的琴颈仰角大多在 4、5 度左右,PRS 在 3 度左右,而 Fender 则多为平的。
我要评论(评论要求5-500字)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