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音综与原创音乐能互救吗?可能性很小!

深度 2019-3-26 09:33   阅读数:2473

头图.gif


(本文来源:公众号“道略音乐产业”;作者:半夏将离)


不太乐观的是,

目前针对原创音乐人的节目成为爆款的可能性很小,

这极大着考验着制作团队的创新力。


今年,《歌手2019》在经历了10期大战后,收视率愈发低迷,而曾经的素人选秀超级王牌“快男超女”也已经接连跌出了这个竞技场,就连《中国有嘻哈》这样新生的潮流文化,也在第二季显得后劲不足。“综N代”的疲软,似乎已经成为近几年音乐综艺里面的普遍现象。

当然,穷则思变,目前不管是卫视还是视频平台在音乐节目上,目前都在加大投入,争取创新。从整体来看,国的音乐综艺已经从单纯的音乐对抗走向了音乐的娱乐性表达,这是大势所趋,也是更易被市场接受的一种路径。


音乐综艺频频发力原创领域

国产综艺上一次以原创音乐为关注对象还是三年前的《中国好歌曲》,在推出过霍尊、莫西子诗、苏运莹等原创歌手后,这一类型综艺进入停滞期,因为热度和话题度,收视率不佳的情况,只能三季而终。

而今年,除了已经在播出的《这!就是原创》、《声音的抉择》外,网综上还有《我是唱作人》、《乐队的夏天》,而卫视的《音乐合伙人》、《中国乐队第二季》等原创音综也已经被提上日程。

1.webp.jpg

2019年,致力于原创音乐挖掘的综艺

其实,《这!就是原创》的幕后导演团队正是当年灿星娱乐的《中国好歌曲》团队。虽然从赛制上进行了创新,导师也的选择也更加年轻和“流量化”,在视觉方面上也由原本浓烈的卫视风格浓烈转向了更加潮流的视觉体验,同时还有《这!就是街舞》等系列作品奠定了扎实的口碑基础。但《这!就是原创》从目前的反应来看影响力似乎相当有限,不仅没有出现《野子》、《卷珠帘》这样惊艳的作品,也被吐槽剪辑混乱、亮点不足。

除此之外,在播的音综还有来自北京卫视的《声音的抉择》,该每两期会邀请一位华语乐坛制作人化身声音委托人来到现场,阐述自己的创作理念及择声的标准,通过这个平台为自己最新创作的单曲寻找契合的声音;同时每期节目中会声音猎人推荐六位职业歌手,他们作为金曲试唱人站上《声音的抉择》的舞台向声音委托人展示歌声,同时借助这个平台寻找契合自己声音的旋律、寻找下一首成名曲。尽管该节目于2019年2月15日便开始播出,但两期之后收视率依然糊到了谷底。

2.webp.jpg

数据来源:央视索福瑞

去年,《中国乐队》第一季在高期待之后打出了一手烂牌,今年要突围恐怕也会面临相当大的难度。再结合从目前已经在播的两档原创音综的市场反应来说,今年的音乐综艺是否能产生爆款,依然值得打一个巨大的问号。


发力原创,既是趋势所向也是无奈之举

综N代疲软,已经成为目前音乐综艺领域不争的事实。此前,大多数音乐综艺已然陷入改编和翻唱的“死轮回”,导师抢学员、选手同台竞技;拼演技、制造悬念等环节已成为综艺标配。不少观众吐槽情节、台词设计过于明显,节目流程大同小异。尽量通过打“情怀牌”拉来不少好感分,但观众依然审美疲劳。就连王牌音综《歌手》,也在第7季的时候,面临着巨大的收视率压力,收视率已经从第一季的3.159跌到0.806。

3.webp.jpg

数据来源:央视索福瑞

歌手、曲库资源双双枯竭。《歌手》总导演洪啸曾经表示,《歌手2019》如果按照以前找人的方法去寻找歌手,已经找不到合适的人了,甚至连首发歌手都凑不齐;同时歌曲也让人伤脑筋,从2013年开始,《歌手》已经把类似遗珠类的歌曲都挖掘得差不多了,节目要继续,就必须从“核心”上改变。所以在今年,《歌手》这个主流的歌手竞技节目也在开始注重走实力派 创作型路线,尽管收视不如人意,但这也是充分暴露出乐坛的一些窘态。

不仅是《歌手》,其他节目对于经典音乐的改编也已经技穷,冷门歌曲几乎被翻了一个遍,音乐综艺中让人有记忆点的歌曲也越来越少。这些年来能够让观众耳目一新的歌曲大多出自原创,比如在《明日之子》中毛不易创作的《消愁》,帮助杨坤在《歌手2019》的第二期节目里拿到了竞演第一名的《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都是出自原创音乐人的佳作。

由此可见,缺歌、缺人,是音乐综艺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这样的现状折射出的也是当下中国乐坛产业疲软、原创乏力的窘境。尽管每年的新歌出产量不低,但能形成广泛影响力、具有高传唱度的精品力作却不多。所以,平台发力原创音乐,既是趋势所向也是无奈之举。


原创音乐如何才能拯救音乐综艺?

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令人惊喜的节目。首先摆在面前的就是要做好导师、选手、歌曲、互动四大方面的内容,例如导师要有风格,但又不得太过刻意;选手既要有特点,在唱作上也要能打;歌曲既要有质量,还要有传播度……要做好这些已经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更何况节目组要做的应该还有很多方面的权衡:

 “资历”不重要,模式抗造才重要:“审美疲劳”是当下综艺节目同质化给观众带来的第一感觉,所以尽管“资历”和经验十足的《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王牌综艺都难以为继,所以节目要出圈,首先必然需要挖掘出一个足够吸睛且新颖的领域和模式。

4.webp.jpg

如果对比《中国有嘻哈》和《中国乐队》的话,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中国有嘻哈》在赛制和剪辑上更能抓住用户心理,通过激烈的比拼和各种剪辑扩大冲突和矛盾,牢牢地吸引着观众的注意。虽然同样是挖掘垂直音乐领域的内容,但《中国乐队》的短板在于节目模式的欠缺上。首先导师的带动性不强,其次节目可以“无海选、不PK、不淘汰”,但真人秀完全变成了纪录片的风格,拖慢了整体节奏,导致该节目“音乐性”够了,但“综艺感”严重不足。

当然,除了节目的形式外,垂直内容的挖掘往往会不经意地形成爆款。比如直击偶像产业的《偶像练习生》、《创造101》,因为看准了中国偶像产业的暗流涌动,蓄势待发,所以选择这样比较新鲜的角度和更潮流的文化,更容易孕育出一个超级爆炸的“核”武器。

歌手小白不重要,作品质量才重要:《中国好歌曲》能在三季之后还让人念念不忘的原因,在于当年挖掘出了大量的优质、并且让人“一见倾心”的音乐作品。像谢帝的《明天不上班》、苏运莹的《野子》、霍尊的《卷珠帘》、莫西子诗的《要死一定要死在你手里》……拿《中国有嘻哈》来说,曾经也出现过“老子吃火锅,你吃火锅底料”这种传播度极高的作品。所以,好歌曲和好节目的互相成就的,如果节目组能挖掘出一首洗脑式的,传播率高的作品,自然能让节目更上一个台阶。

播放平台不重要,资源的配给才重要:从此前我们追过的爆款来看,一路从《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歌手》、《中国有嘻哈》、《创造101》等,虽然近两年爆款逐渐从卫视转向了网络,但其中的规律在于并不在于播放的平台,而是在于内容的深耕以及宣传的力度是否到位。为了扩大自身收益,各平台都会通过自己的渠道不遗余力地对节目进行宣传推广。

比如《创造101》的出圈,在宣发上腾讯视频砸了不少资源:在《偶像练习生》结束之际,该节目顺利蹭上了一波流量热度,许多媒体口径都是将《创造101》当做女版《偶像练习生》来评价炒作,看上去大有PK的架势,但事实上只是跟随话题热度趁热打铁。此外,腾讯视频正式打造了类似于双十一的品牌IP-“大首发日”,在旗下节目首发前夜整合全网资源集中推广爆发,创造一种“仪式感”营销。此外,《创造101》还将通过IP授权带动3C、日化、餐饮、网服、饮料等领域赞助资源的投入,通过联合素材、品牌授权,与商家共同扩大节目传播声量,获得外部长尾流量。当然,腾讯视频所做的推广远远不止这些,但这也能反应出平台资源在对一档节目的成败形成的绝对影响力。

5.webp.jpg

不太乐观的是,目前针对原创音乐人的节目成为爆款的可能性很小,这极大着考验着制作团队的创新力。当然,继续寻找到有新意的音乐细分类型,依然是音乐综艺的一个创新思路,不过未被耕耘的领域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少,谁能胜出,就要看制作团队对市场风向、受众心理、音乐类型等方面的把控能力了。


道略音乐产业.png

我要评论(评论要求5-500字)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