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谈论摇滚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1
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说起摇滚,不管听没听过,似乎每个人都能谈论两句,但摇滚是什么,没人能说得清楚,我也不能。摇滚的概念,从诞生之初就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比如我们以前把Kraftwerk的作品归为“摇滚”,但实际上放在现在的标准看,它却是“电子”。而每个人也都对摇滚有着自己的理解,比如有的人觉得金属是摇滚,但实际上由于金属的发展实在太充分(或者太极端),国外评论界已把金属单独出来了,如Pitchfork;当然,也有人觉得后摇不是摇滚。
尽管对摇滚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我们这些摇滚迷们总是能找到一些共通的东西来谈论,我这篇文章就是想要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一下,这些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2
你给一个从没有听过摇滚的人听Elvis Presley的同名专辑和Television的Marquee Moon,或者万青的同名专辑,他绝对不会说这是同一种风格的音乐。早期摇滚和现在的摇滚几乎完全不是同一种音乐,那摇滚为什么会是现在的样子呢?答案很简单,经过了一代又一代摇滚音乐人的创造,一场又一场摇滚运动的变革,赋予了其不同的表达形式和价值意义,最终它才能以这样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
从文化意义上说,三场运动最为重要,它们共同塑造了如今“摇滚”的主体价值观:民谣与迷幻摇滚运动(1965-1969),朋克运动(1977-1979),独立摇滚运动(1980s-)。
民谣与迷幻摇滚运动
1965年对于摇滚和民谣来说都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Bob Dylan在1965年的新港民谣音乐节(Newport Folk Festival)上完成了他转向电声后的首秀,在欢呼和嘘声中拉开了民谣和摇滚融合的大幕。就在那年,许多的民谣艺人纷纷转向摇滚,好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金曲”都是在这样诞生的:'California Dreamin'', 'Like a Rolling Stone'以及电声版的'The Sounds of Silence'。
两种极为不同的音乐风格的融合对于双方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摇滚而言,众多的“文艺青年”带着民谣作品投身摇滚,让原本较为肤浅的只知道歌唱情情爱爱的摇滚一下子有了文化深度,极大的拓宽了摇滚的主题。仿佛摇滚一下子就完成了从幼稚的青少年到成熟的知识分子的转变。至今摇滚都带有极大的政治性,起源就是这里。
多说一句,有很多不了解摇滚历史的朋友很迷惑,为什么民谣和摇滚这两种风格很不一样的音乐总是被拿来一起谈论?1965年就是一个关键的节点,两者的价值观的深度融合,让它们几乎可以无缝转化,拿起木吉他是个民谣歌手,抱起电吉他你可以是摇滚主唱,两者从此密不可分。当然,西方民谣还有另外的形式,更为传统的民谣又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说民谣让摇滚的眼界从情情爱爱扩宽到了整个社会,那迷幻摇滚则是从内部,让摇滚变得五彩斑斓。迷幻摇滚,是对六十年代一大类摇滚风格的总称,它们都衍生自“迷幻文化”,目的是为了模仿或者说加强致幻药物的效果,使听者的精神得到某种刺激。迷幻摇滚在音效上进行了众多的探索,不论是引进其他的乐器,或者利用现有的乐器进行探索,还是用诗意的歌词来辅助,都极大的丰富了摇滚原有的表现形式,直接激发了前卫、硬核甚至是盯鞋摇滚的诞生。
虽说迷幻摇滚时期的作品在风格上差异极大,但他们都有一种内在相似性:对精神世界的探索,想要利用音乐复原或者加强他们在迷幻世界里看到的美丽。而这种探索有着美学上的极大追求,让那一时期的摇滚变得神秘、奇幻、丰富多彩。而这种对精神美学的追求也成为了摇滚的一大价值,延续至今。
除此,民谣和迷幻摇滚运动还给摇滚带来了一个至今也没有磨去的标签:反主流。民谣和迷幻摇滚运动更大范围的嬉皮士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反主流(Counterculture)的文化运动。经过这场运动的洗礼,摇滚也就印上了“反主流”的标签。更为有意思的是,随着摇滚的反主流,其偏主流的那一派被分离出去,形成了如今的一个极为常见的流派:Pop。
虽说如今的反主流文化已经不是那么激进了,但其实你若仔细观察,对主流的蔑视早已深入摇滚的骨髓,怎么也摆脱不掉。而这,便是从民谣和迷幻摇滚运动开始的。
民谣和迷幻摇滚运动是最为重要的摇滚潮流,它拓宽了摇滚的眼界,让摇滚变成了一种包容万千的音乐形式,对比1965年之前和1969年之后的摇滚的面貌,你会发现,短短四年,大家印象中的摇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朋克运动
进入七十年代之后,摇滚继承了前辈的艺术追求,以前卫摇滚为突出代表,一些音乐人不断的在精神层面上做出了很多的探索,音乐结构越来越复杂,对音乐技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以Led Zeppelin为代表的Hard Rock乐队),似乎摇滚就要走向了一条高深艺术或者技术流的道路。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当六十年代末“反主流”的摇滚乐慢慢的变成七十年代的主流音乐时,它们自己就变成了被反对的对象。也就有了Sex Pistols喊出的著名的“I Hate Pink Floyd”口号。由此而爆发的朋克运动,又一次迅速地改变了摇滚的面貌,也改变了世人对于摇滚的印象。
之前说到民谣和迷幻摇滚运动让摇滚变得有文化,变成一种追求美的艺术,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当它变得越来越高深时,便脱离了其原本的群众基础,摇滚说到底始终是一种青年文化,如果每个乐队都像Pink Floyd那样,不论制作专辑还是现场表演,都弄得无比复杂,那就脱离群众啦;如果每个乐队都像那些Hard Rock乐队一样,总是炫技,一段solo加上一段,让很多青年崇拜的同时,也让他们觉得:“哇,我这么菜,肯定不能玩摇滚了”,这也脱离群众啦。
Ramones乐队的鼓手Tommy Ramone这样说:“从初心上来看,六十年代的很多东西都十分有启发性和激动人心。但不幸的是,当Hendrix这样的人出现的时候,就把一些人给吓唬住了。很快我们便看到了各种又臭又长的solo。到1973年的时候,我明白了,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直率的,接地气的,干净利落的摇滚。”
朋克音乐的直接率真,至今仍是很多摇滚作品的标志;而朋克运动高喊的两个口号(Technical Accessibility和Do It Yourself),到现在也激励着无数青年拿起乐器,投身摇滚,不可谓贡献不大。
朋克运动的两个口号用中文来说,可以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摇滚本身就是大众青年的音乐,为什么要弄得那么复杂呢,不需要太多的艺术修养和知识积累,不需要太多的技术手法,大家都是人,都能玩摇滚,拿起乐器,组个乐队,上台瞎喊都可以。
朋克乐手和观众的距离是非常近的,和粉丝之间的互动也非常多,当然这些互动可能是“冲下台和观众大打出手”。这种触手可及的摇滚形式,感染了当时众多的青年投身摇滚,朋克浪潮蔚为壮观。
当然,野蛮发展的朋克浪潮很快就消退了,转向了更为内敛和更有艺术自觉的新浪潮运动。它再一次拓宽了摇滚的版图,将人人都能玩摇滚的概念植入了摇滚的文化内核,如今管你美丑胖瘦,技术多好多渣,你都能在摇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它所提倡的DIY精神,也正是独立摇滚运动的起源。
独立摇滚运动
从思想上说,独立摇滚运动并没有提出什么突破性的想法,只是将反主流和DIY发挥到了极致:我不要你主流唱片公司的帮助,不要你那些主流的听众,我自己玩自己的,自由自在。
因此,独立摇滚最为重要的贡献在于它的运作形式,从外部改造了摇滚的创作。从制作到发行,再到推广,一条龙服务,没有了大唱片公司对于艺人的各种要求,独立音乐人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去探索各种风格和主题,让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极大解放,同时也解放了听众,让他们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两者的相互促进,仿佛让摇滚找到了它的终极形式,既满足了创作者,也满足了听众。从此没有什么是主流,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种风格一种风格的换。
这里不得不辨析一下独立摇滚(Indie Rock)和另类摇滚(Alternative Rock)。这两者概念上有着极大的重合之处,它们所指代的都是独立于主流的音乐,最直观的,你能在维基百科里看到这两个页面里都有着许多的“Independent”,所用于指代的很多乐队和厂牌也都是相同的。一开始的时候,美国摇滚界喜欢用Alternative,而英国喜欢用Indie。而后来最著名的另类摇滚乐队Nirvana火得一塌糊涂之后,Alternative这个词就有些尴尬了,毕竟它还有“非主流”的含义在其中,它的语义就变得有些模糊。这之后,渐渐地评论界就开始统一地用Indie来称呼原本应该叫做Alternative的乐队。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满眼都是独立摇滚了(中国的乐迷还是很喜欢用另类摇滚)。我个人倾向于把这两者归为一种,所以这里所说的独立摇滚运动也包含另类摇滚。
Allmusic对于独立摇滚(Indie Rock)的定义很有代表性:“独立摇滚这个术语,脱胎于 '独立(Independent)' 这个词,它用于描述小体量和小预算的厂牌和它们的发行作品,以及那些有着DIY精神的乐队和艺人。尽管在唱片的分销上受到大公司的影响,这些厂牌和乐队依然选择保持他们的自主性,保持对声音、情绪以及主题的探索,付出的代价是失去了主流的听众。”根据这个定义,把这个词用在Sonic Youth或者Rough Trade这样的对象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这场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的独立摇滚运动,经历了前期的蛰伏,到Nirvana的破土,再到英伦摇滚的浪潮,最后进入二十一世纪,完成了大爆发。这场运动还在持续,时至今日,我们所讨论的当今的摇滚乐队几乎全是独立摇滚乐队了。
这场运动的好处刚才说了,在于解放了创作者的同时,也解放了听众,双方都有了极大的选择自由。不好的地方在于,失去了主流,创作者失去了主流听众,失去了大公司的影响力,听众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鱼龙混杂的作品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在这种分散作战的情况下,很难有某一种风格能在短时间内赢得绝大多数听众,形成某种潮流。
有人说,这意味着摇滚的式微,摇滚的结局。谁知道呢,这种碎片化的现象发生在所有的社会文化领域,也不仅仅是摇滚。
3
这三场运动,缔造了如今的摇滚的文化主体,其他的摇滚思潮要么没有这三个的影响那么深远,要么只是这三个运动的分支。举个例子,大家津津乐道的华丽摇滚运动,华丽摇滚虽然的确也丰富了摇滚的文化内涵,但它的影响力有限,现在已少有乐队继承它的衣钵(二手玫瑰算一个)。
不妨在这里用一段话来总结一下这三场运动对摇滚的改变:
民谣与迷幻摇滚运动丰富了摇滚的主题,并将其严肃化、美学化,让摇滚开始更多的关注社会问题,开始以艺术的标准衡量自己;而朋克运动则确立了摇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文化内核,丰富了摇滚的表达形式;最后独立摇滚从运作形式上,改变了整个摇滚的创作方式,解放了思想,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4
再多说一点,上面提到的摇滚运动都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地下发展时期。例如朋克运动可以追溯到六十年代的车库摇滚(Garage Rock),而独立摇滚也是经过了好些年的艰苦发展才最终爆发的。并且,所有的摇滚运动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比如迷幻摇滚和民谣运动只是六十年代嬉皮士浪潮的音乐化体现,而朋克浪潮也离不开当时英国社会的大环境,现在独立摇滚的潮流也离不开数字音乐时代所赋予的便利。摇滚是一种和社会历史有着紧密联系的音乐风格,这也是它的极为独特之处。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