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拍器君这么厉害,你知道吗?
(本文来源:公众号“X音乐实验室”;作者:伊莎贝拉)
如果说大家学琴时最深刻的回忆之一,节拍器肯定要占一席之地。很多人可能对它又爱又恨(可能是恨的成分多一点??),但是别看人家不起眼,背后的历史可是很悠久的。

据记载,来自安达卢西亚的发明者,阿巴斯·伊本·菲尔纳斯(810-887),发明了历史上第一个节拍器。当然这时候还没有“节拍器“这个概念,算是一个原理类似的雏形。
1696年,法国人Etienne Loulié 首次成功地使用可调节的摆锤制作了第一个机械节拍器。
但是,他的这个节拍器是没有声音的!!!所以,这种节拍器更像是一种“视觉装置“,然后演奏者使用的时候就像看着指挥家的指挥棒一样,看着钟摆弹奏。
嗯,这个好像更像是最早的指挥模型???节拍器君还有这样的一段历史??
随后,现代意义上的节拍器终于要揭开它的庐山真面目了,但是过程非常曲折。大家现在使用的节拍器,发明者专利是属于梅尔策尔·约翰·内波穆克(Maelzel Johann Nepomuk,1772—1838)的,一位德国著名的机械师。
但实际上,节拍器并不能说是他“发明“的,他更多的是”借鉴“(当然说难听点就是抄袭啦对不对=。=)了荷兰发明家——温克尔(D.N.Winkel)的设想,制作了第一台现代意义的节拍器,并取得了专利,还在巴黎开设了专门制造节拍器的工厂。
所以温克尔自然很不爽了,把梅尔策尔一纸告上了法庭。

虽然温克尔最后赢得了诉讼,但悲伤的是,如果一项发明早就被广为使用,就不会有人管最初到底是谁发明的了……这时候作曲家们都已经习惯在乐谱上注明诸如 =M.M.60的字样,其中M.M.就是Maelzel Metronome(梅尔策尔节拍器)的缩写。心疼温克尔一秒钟。。。

据说,贝多芬是用梅尔策尔节拍器来标示作品速度的第一位作曲家。他还为梅尔策尔节拍器写过一首卡农《嗒嗒嗒,亲爱的梅尔策尔》,贝多芬《第八交响曲》慢板乐章开始的主题也是基于此曲演变而来。
有几位20世纪的作曲家干脆将真正的节拍器音响写进了总谱,例如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Ligeti)为100个节拍器而作的交响诗。怎么样,节拍器君的地位真的还是很高的!

节拍器要怎么用呢?
节拍器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确定速度啦。很多人可能觉得音准、旋律重要,节奏什么的,凭感觉就好。emmmm其实很多人都会高估自己的节奏感,并不是会抖腿就是节奏感爆棚啊!音乐中情感的表达都是建立在技术上的更深层次的要求,如果连节奏都弹不准,你还想玩freestyle?

第二,至少对钢琴演奏来说,因为需要照顾的方面很多,比如技术、和声、双手配合等,我们经常会因为要考虑其他各种因素,不知不觉忽视了节奏。
比如经常需要慢弹较难的段落,碰到简单的段落不知不觉手指也溜得快了(心中os:这段终于过去了!!!)然后等到成曲出来的时候,可能自己还没感觉,别人听起来就是一惊一乍曲子是快慢割裂的。。。这时候用节拍器整首过一遍匀一下速度,曲子的完整性会有很大提升。
第三,节拍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防止分心,使注意力集中。试想一下,如果你心不在焉在练琴,可能自己在弹啥都不知道,分分钟走神走到明天中午吃什么上面去了。这时候,节拍器的机械声会时刻提醒你:清醒点!!

当然啦,节拍器的使用必须要有“度”。比如很多乐曲在后期音乐处理时,会有很多如rubato、accel、rit等等“音乐表情“的表达,这时候如果还用节拍器……那可能跟机器人弹琴没啥区别了。
不过小编个人建议,一开始练习的时候还是忽略音乐记号,专心把基础的技术、节奏、旋律等弹熟练,等到后期需要加入音乐处理的时候,再做相应情感表达其实会容易得多。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