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中国吉他教材需要一场革命
从台湾到上海,毕业于伯克利现代音乐学院的Tim(戴育廷),慢慢感受到海峡两岸,以及中美之间在吉他教学上的差异。其中一些是因为彼此所处发展阶段不同,还有一些则是如假包换的荒诞剧。Tim想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状况,于是他就先从写作一本教材做起。
平日里,Tim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爵士乐手和吉他老师,即便是在跟你谈论严肃深沉的话题时,他也会保持着微笑。接触过他的人,不会怀疑他会是一名耐心随和的好老师。
其实如果不是因为做这次专访,他也很少跟人提起这些。但在教师节的这天,《吉他世界网》还是希望能带大家通过Tim的视角,来重新理解我们身处的吉他教学环境。
吉他世界网:什么样的学生是你不想教的?
Tim(戴育廷):其实很多学生来找我,都是因为我是教爵士乐的,在中国这个环境里面教爵士乐的本来就非常地稀少,所以通常他们都是冲着这个点来找我。或者是因为我是伯克利音乐学院毕业的,所以想出国留学或者是进入音乐学校,他们会来向我请教这个流程。
我比较不希望接到的学生,像很多家长把小孩子送到我这边的原因是,希望老师去建立这个小朋友对音乐的喜好。当然我觉得做音乐启蒙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可是我自己的专长其实不在这里。
我觉得,如果你对于音乐本身就不喜欢,你来找我的话,其实我必须绕很多圈,才能教你音乐真正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其实不管是对你来说,或者对我来说,都会有点浪费时间。我是希望来找我的学生都是本身就对音乐有热情的,然后不管你在这边要学到内容是什么,你都会知道我们要做的是一个以音乐为中心、去从事音乐这样的行为。如果你自己能认知到这一点的话,我在跟学生交流上也会比较顺畅。
吉他世界网:学生容易有哪些学习上的误区?
Tim(戴育廷):中国普遍学习音乐的学生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跟所有学习其他的专业技能一样,他没有真的去感受到他在学的东西本身是什么,而是把专注的焦点放在怎么做这件事情上,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再探讨音乐,音乐本身最重要的就是要来听的,如果你自己都没有听到音乐是什么,你没有去感受这音乐,你听到的内容以及它带给你的东西是什么的时候,你只专注于学要有什么手法、什么样的技巧、什么样的工具、什么知识理论的话,这一点意义都没有。所以你必须要先把焦点放在,你要学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上面。我觉得这是一个学习上最大的盲点。
我觉得中国学生其实都非常善于填鸭式教育以及应试教育。其实就是记忆型的学习法,无论什么东西,我只是把它背起来,缺乏逻辑性、理论上的思考。你在这个环境里学习会不由自主地去相信,某一个权威的书籍或者某个权威的人告诉你的答案。然后,你不会去思考这个答案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就算是对的好了,你有没有去思考为什么他会给出这个答案,他给出答案的逻辑是什么?
我觉得这边的学生很少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他们更多的是在寻求解答,他们希望有一个人可以给他们正确的答案,有一点不相信自己得出的推论答案。我觉得这是学生在学习上常见的一个习惯也好,或者说就是一个不好的状态。
吉他世界网:中国吉他教学存在哪些普遍性的问题?
Tim(戴育廷):你会发现,教吉他是教吉他,教吉他的不教音乐,没有人会把去上一个培训班的吉他课看成是我去学音乐,我去那边我就想要学弹吉他。然后,你去那边你会受到这个概念的影响,就是除了要学会我的手要怎么动之外,其实好像不需要做任何事情,顶多是看看谱子,我看懂谱子把它转到手上之后就没了。所以,这个时候所有的学吉他的学生变成一个什么?变成一个人肉的音乐播放机。
这样子的教育方式以及学习心态,不只是学生跟老师的(原因),就是整个大环境在运转这套音乐的教育的时候,他们都会主动的去用这种方式运转,所以造成什么?学的人不需要花脑子,教的人也不需要花脑子。如果你都不去思考你在做的事情是什么,整个文化的水平怎么可能会提高?
国外其实就是刚好相反的一个状态,所以你会发现其实差距会越越拉越大。我们现在说老实话,我们一直在复制国外的经验,可是一直复制下去不是方法。如果想让自己本地的文化水平提升的话,其实你必须要去自己思考问题。国外为什么有新方法?他们自己发现的新方法,我们是一直拷贝他们的方法,我们没有发现属于自己这个文化环境里面,可以去让这个东西提升的方法,我觉得这是最大的问题。
吉他世界网:为什么有的老师不愿教真东西?
Tim(戴育廷):其实这个问题会连接到音乐水平。大家都知道学习这个东西,从0分到30分,你可能花一个礼拜;从30分到60分,你可能要花两年;从60分到90分,你要花五年;从90分到95分,可能花十年的时间,大家都知道这个问题。
我觉得其实虽然这是一个臆测、观察,就是普遍在教吉他的这些老师的水平(当然我们不能拿最尖端的那些人来说,最尖端的那些人是很棒的),普遍的一般大众可以接触到的吉他教学,那些老师其实自己大概就是60分。所以当这个情况发生的时候,他们自己会意识到,我的学生其实花两年就会比我厉害了,我的学生可能学半年就比我还厉害了。这个时候就会变成怎样?如果我让学生超越自己,那我不就没饭吃了吗?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不过我觉得也是一个事实。大家扪心自问,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想?
所以我觉得为什么国外老师什么东西都敢跟你讲?我自己在国外学习的时候,老师什么都跟我讲,可是我自己知道他教我这个东西我没有花个三五年时间我也不会,而且我练会了之后又怎么样?那个老师已经花了30年在练这个东西,我能超过他吗?很难吧。
吉他世界网:怎么判断老师是不是真心教学?
Tim(戴育廷):首先我们在判断这个老师是要骗钱还是教你之前,你首先要判断这个老师的水平好不好。所以你要去听他弹,或者是看他之前的作品,去判断他的东西好不好。
当然,新手可能判断不出来太详细的东西,可是好不好听你总是判断出来的吧?然后接下来,我们要评判这个老师到底有没有真心要教你,还是只是想让你一直交学费而已。
总而言之,这个老师如果真的会这个东西的话,他想要教你,他就一定能够教(会)你,如果他不会的话,他就不能教(会)你。
所以虽然不是说一个方法对所有的学生都通用,可是当今天他在讲一个概念的时候,他可以把这个概念从哪里来,以及概念的后果、到底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会用到这些东西(都)能够告诉你的时候,我们不管这些东西是真的假的,高级的低级的,可是这代表这个老师是真心想把知道的事情告诉你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评判的标准。
吉他世界网:你觉得吉他考级有用吗?
Tim(戴育廷):其实我从小到大,因为我从小学钢琴,所以其实我接触过蛮多考级制度。例如说像钢琴考级制度,我们有Yamaha制度或者英皇制度,所以国外考级制度是存在的。可是国外会不会用考级的结果来评判一个人的音乐水平?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国内的考级这个东西被渲染成,它好像是有各种的作用,不管是你的小孩要升学,或者父母要出去吹牛,它都会是一个有用的素材。
可是说实在的,这个东西我们知道,每一个考试它的目的都是不一样的,它能显示出你的音乐水平也是不一样,每个考试有每个考试的目标。所以(考级)能不能代表你的整体音乐水平?其实没有任何一个考试能真的代表这件事情。可是在国内因为这个东西被有一点扭曲式操作,变成好像大家都要去做这个事情。
国内的考级制度已经清清楚楚地讲,这个就是业余考级,你就算考到最高十级好了,你也是业余的。那其实这能鉴别什么?其实什么都不能鉴别。所以考级这制度有没有用?其实是有用,可是它有没有绝对性的判断作用呢?没有。
吉他世界网:伯克利的教学理念有哪些值得借鉴?
Tim(戴育廷):因为伯克利是美国最早的现代音乐学院,它一开始教爵士乐,现在就统称它是最早的现代音乐学院。不能说这是伯克利特别的地方,但它是美国整个音乐教育环境的缩影,基本上整个美国的教育的方式和体制,都浓缩在伯克利这个学校里面。
伯克利是一个非常商业的学校,它每年都会告诉你,我们的哪个校友在哪里得奖,哪个校友又发了几张专辑,哪一个校友又做了哪一个知名电影的配乐。伯克利就是音乐的行业里面产生最大商业效益的一个学院。
可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样培养出这样的学生?这就是伯克利厉害的地方。它有足够的资源,它的资源非常非常地好,然后它在里面制造出一种,我们放纵你,可是你要在这个学校里面自己竞争。它把这个竞争留给学生自己,然后把最好的资源放在你眼前。你就去抢吧,其实这是它的方法。
伯克利那个环境我们是没有办法复制的,可是它的一些基础概念是可以被我们用另外一种方法使用的。其实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不要帮学生设定他要达到的事情的标准。因为其实我自己在伯克利里念的时候,我们每个学期还是都有考试,可是那个考试非常非常地简单,你会发现这个考试,我只要前一个礼拜练一下我就会了,尤其我自己是表演专业的。
所以它把这个考核标准放得非常低,让学生自己去找到他追求的是什么,也就是老师更多地会是去引导你之后要做什么事情。
因为这个学校并不是以考试为中心的,而是以学生自己的Project(为中心),就是你自己的一个计划。譬如说,你在学期末想要自己办一个演出,或者是你想要研究某一方面、你想要写一首曲子,或者你要帮一部电影做配乐,然后所有的老师会去了解你的目标是什么,在这方面指引你、帮助你。
这个学校的考核的标准,并不是去判断这个学生能不能过关或者什么,而是去激发你自己想要做什么,老师就尽可能去帮你。最后产生出来的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性格,他会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且会想要在自己做的事情上面达到更好的高度。我觉得,这个事在我们自己的教育体制里面,是可以去想办法做到以及加强的。
吉他世界网:你要和吉他世界网合作出版一个吉他教材,你希望它能怎样帮助到琴友?
Tim(戴育廷):其实这本教材我们从筹划、开始写作到现在,已经要进入制作阶段,马上就会跟大家见面。我在写作这本教材的时候,希望这本教材在中国这个教育环境里面是一本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教材,它的方法以及它讲述的概念都会跟市面上看到其他99%的教材完全不一样。
现在会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办法常常跟我上课,来问我说,你能不能帮我推荐一本教材或是课本,那我可以跟着课本去学习。其实我真的平心而论,我很难跟任何人去推荐任何现在市场上现有的教材。为什么?因为我觉得现在市场上很多的教材其实都只能称为教学的辅助工具。
就像我们刚刚讲的,当老师在解释一个事情的时候,他除了告诉你这个事情之外,(还)要解释它是从哪里来的,以及这个东西可以带给你的效应是什么,它对你音乐的影响力是什么。现在大部分国内可以看到的音乐教材,其实都没有这个概念在里面。
也就是如果你看到一个教材,它就会跟你讲,我们今天学的是这个,然后这个指法怎么弹,或者是我们今天学这个歌,这个歌全部的指法在这里。它没有跟你讲,我为什么要编这歌,我为什么要用这个指法,以及这个指法未来你可以用在什么地方,你可以怎么样去发展这个东西。
尤其像是乐理教材,很多人会说,我要学爵士、要学很多乐理,他去买乐理教材,可是你看到的乐理教材其实打开就是百科全书,所有的知识都有,可是所有知识都没有告诉你,为什么这个知识是这样子,以及这个知识接下来要干嘛,都没有讲。
我这本教材其实就是想要打破这样的一个概念,虽然这本书其实是一个入门的书,你可能全部学完之后也不会变成一个真的吉他高手,可是你会理解这本书里面全部的内容,我所学的东西、我所弹的东西、我所听到的音乐,这些东西它的原理到底是什么,以及我学了这些东西之后接下来我要拿这些东西干什么。
每一课我们都会有很多的概念综合在里面,然后把这些综合性的概念告诉你。
我们不会每一课讲一个新概念,然后让你学了一大堆不知道干嘛的东西。一直重复的情况之下,你在一个概念上面慢慢地堆叠,一点一点地进步,最后你会发现你好像了解这个东西真的要干嘛,你好像了解真的音乐是怎么样构成,好像了解我弹吉他为什么要这样弹。这个就是这本书最大最大的一个目的。
致吉他世界网的朋友们
Tim(戴育廷):各位吉他世界网的琴友们,大家好!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就是当我们在追求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要去追求这件事情的主要价值,而不是这件事情的附加价值。不管在做音乐上的选择或者是其他选择的时候,我都会一直把这句话放在心里,因为如果我现在要达成的目标并不是我做的这件事情主要能够达成的话,那其实我是不是应该换另外一个方法、去做另外一件事情,另外一件事情其实更能帮助我去达成我的目标,所以希望我的这句话对于大家在做选择,尤其是在做音乐上的选择的时候会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