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长眼中的乐器鄙视链

深度 2018-12-18 00:00   阅读数:16475

1544357992741533.gif


(本文来源:摇滚客 公众号;作者:滚君


在中国,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分个三六九等。


就算是表面亲如姐妹的家长们,也会暗自较劲。


比如,在“家长群”待过的人,下面这一幕,或许你会异常熟悉。


A:我家小孩昨天刚过钢琴8级,成本真高,这些年上的培训课都够在买一台了。


B:是啊,小提琴一把弓就要一个月工资。


C:钱还好,陪小孩练琴最累了,好几次我都请假陪他比赛。


这些看似简单的比划、惺惺相惜的关怀,成为家长交流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在中国式家长看来,这不仅是个简简单单的聊天,更是一个“佛争一柱香,人争一口气”的战场。


这个战场很大。


它可以从比学习、比特长,一路精准到孩子该学什么乐器,学到什么程度,以及能不能给父母涨脸。


微信图片_20181218132743_ABC看图.png


世界上乐器一共千百种,除去那些鲜有所闻外,大家耳熟能详的也就那么十几种。


它们千差万别,各有优劣,恰好给了中国式家长们发挥的空间。


他们自己或许拼不过,但拼孩子,一定不能输。


微信图片_20181218132806_ABC看图.png


家长群向来都是充满争议、戏精扎堆的地方,对于各位“表演艺术家”来说,一两句轻描淡写的话,往往都在不经意间直戳下怀。


比如这样:


我家孩子该学什么乐器好?

上次学的琵琶,才学了两节课就学不下去了。


在家长群发出求助的是王姐,而换乐器的真相是:有一次邻居听到她孩子学的是琵琶,不经意说了一句土。


王姐一句简简单单的求助,恰巧激活了犹如混沌般的家长群,那些平时高冷、仿若世外高人一样的家长,此刻也变的极为热情。


微信图片_20181218132810_ABC看图.png


不一会,一位家长就开始了“炫技”。


男孩还是女孩啊?女孩子还是学小提琴好,又有气质、又聪明。


我家女儿学了1年小提琴,上个月刚考到了4级。

就学校旁边那家培训班,我帮你介绍下,还能便宜点。


她的意外之意无非就是:我家小孩聪明,气质好。


马上,一位家里小孩学古筝的家长看不下去了,直接说了一句。

               

我家小孩就是先让他学的小提琴,刚学那会儿,大清早像锯木头一样,吵死了。


后面我就果断换了古筝,穿着古装多美啊,光衣服我就买了好几套,我给你看看照片。


微信图片_20181218132815_ABC看图.png


看完照片,作为资深电影迷,王姐确实对古筝情有独钟,毕竟是中国传统乐器,很多电影弹古筝的场景都很惊艳。


可接下来另一位家长的消息,却让她不得不再次考虑。


学西洋乐器,肯定会好一点啊。


要是都不想的话,可以考虑下吉他,我家小孩玩吉可酷了。


吉他确实不错,又时髦又国际化,以后高中送自己孩子出去留学,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微信图片_20181218132819_ABC看图.png


王姐彻底为难了,上面说的三种乐器,小提琴和古筝显气质好,吉他又偏国际化,究竟该怎么选?


以前聊天的时候,总有高人终结话题,这次也不例外。


还是钢琴好,钢琴比较有气质,男女都可以学。


前两天,我刚给小孩买了台钢琴,琴行还专门安排悉尼总部调琴师过来。


原来在家长群里面小孩学什么不重要,最终能够站在鄙视链顶端的还是那一批人。


但是这些不甘心的家长们,似乎还有一些机会,可以通过“真枪真刀”的实战夺回来。


微信图片_20181218132824_ABC看图.png


一年一度的元旦汇演现场,曹姐正在台下焦急的等待,听着周围家长正在为自己家孩子呐喊助威,再过5分钟,自己家小孩就要上台表演了。


在此之前,学校特地找了几位不同特长的学生,临时组了一支乐队,曹姐的孩子就是主音吉他手。


刚听到消息时,曹姐额头上紧凑的眉头,终于舒展了开来:


“去年演出,自己家孩子就是最不起眼的那个,这次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曹姐为了让孩子在舞台上大放异彩,除了固定的乐队排练时间外。


每天晚上回到家,即使她是个门外汉,也要装模作样的监督孩子再练两个小时。


微信图片_20181218132828_ABC看图.png


很快,轮到乐队登台,曹姐比自己上台都紧张,就怕孩子出什么洋相。


万幸,她的担忧没有出现,乐队的演出很顺利,孩子的表现十分亮眼,特别是主音独奏那段。


曹姐看到了台下老师和家长热烈的鼓掌,心里非常的满足,就差直接喊出:


“上面弹吉他那小子,就是我儿子。”


微信图片_20181218132832_ABC看图.png


面对铺天盖地的“好评”,让平常没少受白眼的曹姐非常得意,越发越觉得自己的付出没白费,心里暗想:


幸亏没听孩子他爸的,看看学吉他多好,要是学了架子鼓,坐在最后面,谁知道看到他长什么样?


还有在最左边弹键盘那女孩,除了开头有点声音,一直在那狂按,怎么就和我孩子打游戏一样?


还有那站旁边的那贝斯手,他的吉他为啥四根弦,假弹吗?


曹姐暗自鄙视了一番,帮孩子整理好吉他包后,在回去的路上感慨:


还是我家孩子聪明,有些笨的孩子,花再多钱都没用。


其实她没注意,学校这一场演出下来,每个节目结束全场都会响起热烈掌声。


微信图片_20181218132837_ABC看图.png


以上两种场景还只是小儿科,没有什么能比私下吐槽更干净利落、一针见血。


前两天,听说侄女考上了北京音乐学院,张姐一家人特地给她送了份大礼表示恭喜。


侄女从小就在乐器堆了长大,什么乐器都略知一二,但其中还是钢琴最厉害。


这不,张姐一家人屁股刚坐下没多久,她嫂子就迫不及待的让小侄女给演奏了一曲《天空之城》。一会儿功夫,侄女行云流水把的曲子演奏完毕,屋内满堂喝彩,让张姐很是羡慕。


微信图片_20181218132842_ABC看图.png


张姐家有个小孩,今年6岁多,也想让孩子学学乐器。


于是,张姐便开口问到:


“嫂子,我家小孩也想学种乐器,你家孩子学了这么多年,你肯定比我们懂,给我讲讲哈。”


“行啊。”


“钢琴肯定是首选,无论男女都能学,又有气质。不管是温柔,还是气势磅礴等等各种风格的曲风,都能弹出来,最重要的还能自由演奏。”


“就是钢琴太贵了,培训班又贵,一个星期也练不了几节课,一般来说,学个一两年,才是是入门。”


还得时不时的调琴,调一次琴贵死了。


手头拮据的张姐心中盘算一番,不由眉头一皱,大半年工资就得搭进去。


我和你讲,但是现在就钢琴好点,小提琴啥的,要学很久,音色还单一,时不时就要修琴。


古筝更不行了,现在都流行西洋乐器,哪还有什么人学中国传统乐器。


至于葫芦丝、笛子、吉他这些,根本没意思,简直就是玩具,太简单了,小儿科。


张姐心里很明白,在刚刚的一番交谈中,似乎除了钢琴,其他的都被狠狠的吐槽了。


微信图片_20181218132847_ABC看图.png


多少年来,乐器之间的鄙视链一直没有停息过。


那些在各种乐队里:


玩西洋乐器的鄙视玩民乐的,玩键盘类的鄙视玩弹拨的,玩弹拨的鄙视玩吹打的,玩贵的乐器的鄙视玩便宜的,玩学习程度难的鄙视玩容易的…


彼此之间既相辅相成,又在相爱相杀中互相鄙视。


但其实,在中国式家长眼中的乐器鄙视链非常单纯,他们喜闻乐见的是,从孩子身上找到无限的存在感。


他们不得不这么去做,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孩子就是中心。


微信图片_20181218132851_ABC看图.png


也许当你渐渐长大,你发现父母不再鄙夷乐器,并不是它不存在了,而是他们慢慢的把目标转向了其他战场。


或许是出国留学,或许是工作职业,又或许儿媳家庭。


凡之种种,只要是和孩子息息相关的,父母一定不想输。


他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却忘了这样的意愿会一直让孩子负重前行。


最后小编想说:


音乐是一件美好的东西, 把鄙视链当作一个调味品可以,但别认真。



微信图片_20181218132857_ABC看图.png

 


我要评论(评论要求5-500字)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