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看好声音,只想看李健!

2018-8-14 00:00   阅读数:11514


文 郭亮

编辑 Haru


第六届中国好声音已经更新到第四期了,我的“清华哥哥”李健,仍旧是那么搞笑:



第一期的时候,李健就暴露了段子手的本性,在开场表演环节硬是把周杰伦的《等你下课》改了歌词:



周杰伦原歌词


理由是:这不符合自己高中毕业就保送清华的学霸人设。



和谢霆锋抢学员的时候,也不忘记抖包袱,强行说自己的歌充满了吃:



别人上歌唱节目,是来选秀。李健上歌唱节目,是来当彩蛋。关键这只彩蛋,还成了台柱:



综艺节目来了又去,这么多人里头,从来没有负面新闻,而且每次出现还都能引发新一波好感的,李健是独一份。


李健从中国最寒冷遥远的哈尔滨走来。也许是受家学的京剧武生的熏陶,李健打小就与别的孩子画风不大一样。



李健的高中老师,分享过一件让她印象极为深刻的事:


李健高中是班长,有一次年级大扫除,每个班都要把班级打扫得干干净净。当时班主任要去开会,就嘱咐李健带领大家大干特干。结果等班主任回来一看,全班同学扫地的扫地,擦窗的擦窗,只有李健在烟尘滚滚中,手握一把吉他,坐在桌子上,在给大家开演唱会呢!


少年李健


李健从13岁开始学吉他。


一部名叫《路边吉他队》的电影,让无数青少年梦想拥有一把吉他,李健也不例外。只不过别人想的都是怎么用吉他吸引自己暗恋的姑娘,脑回路一向清奇的他,想的却是:


如果能坐在我家阳台上,弹弹吉他吹吹风,那该有多惬意。


那时最好的琴就是红棉。因为顺应潮流,屡屡卖到脱销,能买上一把得靠“碰”,也就是运气。刚好就这么被李健给“碰”上了,一问价格,92块钱!当时家里一个月的收入也才100来块。但母亲却当机立断:买吧!于是,李健就有了人生的第一把吉他。


学琴有20块钱一个月的,10块钱一个月的,李健选择了最便宜的——4块钱一个月的。当时他的想法是,只要学会两首弹唱歌曲就行。结果一个月下来,他果然只学会了两首:一首不需要左手就可以弹唱的《兰花草》,另一首是日本的童谣《四季歌》。

 

初级班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一天忽然停电了,老师就坐在桌子上,用古典吉他弹了一曲《爱的罗曼史》,一下子就吸引了李健,又交了15块钱的学费。就此,李健步入古典吉他的大门。从那以后,李健的生活就是读书、学琴,学琴、读书。


因为继续学琴要涨价,李健就开始在老师的手下做一些杂活,调调琴,扫扫地。再后来,他成了一名小老师,用他自己的授课费来抵他的学费。那一年他高一,而他的学生,是哈尔滨工业大学里大二、大三的学长。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世人眼里的李健,总是活得洒脱而清醒,似是飘然而来,不惹尘埃。


殊不知,这般出尘的“音乐诗人”,其实也在音乐的道路上迷失过,而为他拨开眼前的迷雾,指点正途的,正是清华大学。


李健就读的专业是电子工程系,高手如云的环境,一下子震撼到了李健。学习同样的数理化,舍友们没费多大劲儿就能考到九十七八分,而他即便学得再辛苦,也只能考六七十分。


他意识到,有些事情光靠勤奋是达不到的。但还好,他还有音乐。他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在课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音乐中。

 

他每天都花好几个小时练琴,从五线谱到和声学,再到巴赫复调;还辅修了很多关于音乐的课程:视唱练耳,基础乐理,曲式分析、艺术概论等等,接触了大量的古典音乐。清华的众多乐队里,有九支乐队的吉他伴奏都是他,大学毕业时,他用自己写的歌,开了一场个人音乐会。



有很长一段时间,李健对音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技巧上。有一次,一位也同样写歌的学长把李健叫到跟前,问他:“你为什么不唱更有深度的歌曲呢?”李健觉得奇怪:“什么是更有深度的歌曲?”学长说:“你应该多唱唱罗大佑,唱唱Beatles。”李健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听过,我觉得他们的唱功不行。”


没想到,这句话一下子激怒了学长。他“啪”一下把酒瓶子放在桌上朝李健说:“你是一棵好苗子,你不能再这样了!”

 

李健这才真正开始去听学长说的这些音乐。在那之前,他听过Beatles的《yesterday》,他觉得太随意,太不讲究了,因此特别失望。可这次用心去听之后,他竟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这才意识到:


音乐中最重要的是简单与真诚。



简单、真诚,这两个词成了李健的音乐,也融入了李健的个人:他的生活简单,他的音乐真诚。


他把自己的生活,从世俗的纷扰中抽离出来:吃饭,喝茶,看书,弹琴,种花,不上班——“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地生活。”


他不参加纯娱乐类节目,也很少在首映式、颁奖礼上秀场。他不用智能手机,只用老式的诺基亚,除了和音乐关系密切的节目以外,他几乎和整个娱乐圈绝缘。



水木年华红了,他选择了退出,因为他只想做自己真正喜欢、真正想要的音乐,而当年流行开始流行起来的R&B、电子、中国风,他“做不来”。

 

《传奇》红了,很多人想认识他,请他吃饭,都被他拒绝,因为他怕吃饭会错过一个好作品的灵感。



当他参加《我是歌手》彻底为大众所熟知,正是红透半边天的大好时机,他却出国旅游,将这大好的机遇“浪费了”。


他不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和名利保持界限,因为“一个人有了名气,很多原来不属于你的东西会进入你的生活,创作者学会拒绝,是一种自我保护。”


即使是这次参加好声音,据内幕人员透露,也是磨了又磨,来之不易:



节目中,李健更是坦言,自己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气:



对李健而言,躲在音乐的世界里,能够绘制一方属于自己的角落,便已是不易:“孤独导致幻想,幻想导致创作。”独善其身,方能永葆真诚。


在《锵锵三人行》中,李健这样表达自己对音乐审美的坚持:


“我觉得音乐这件事,做自己是最重要的。审美说起来虽然有点形而上,但我就是喜欢唯美的东西。

 

所以我不会被任何其他东西所打扰,我会一直坚持自己的音乐风格。”


李健受前苏联民歌影响至深,遥远和辽阔,也成为他音乐中重要的文化情绪。


 

而他对歌词的要求,则是不要破坏旋律就好,他通常写歌的顺序,是旋律-节奏-编曲-歌词,若能相得益彰,便是可遇而不可求。


“歌曲中,旋律最重要,这也是一个作曲家从内心生长出来的东西。其次是节奏和编曲,最后是歌词。” 


去年的《歌手》第八期,李健改编了许飞的《父亲写的散文诗》,自旋律响起,全场观众的思绪就被他牵引,直到他唱完,平静地说了一声“谢谢”,台上不动如山,而台下,早已哭成一片。


《父亲写的散文诗》(点击播放)


李健的歌,仿佛天生就是要去唱出那极致唯美的存在。不论结局是分是合,他都没有声嘶力竭和痛彻心扉。


前段时间,李健做客《小镇故事》,坦言自己没有房子:



生于1974年的李健,已逾不惑之年,他在这天地之间转了一圈,最终还是把生命托付给了吉他,托付给了音乐。


毛不易发布新专时,李健少有地表现得如同一位絮絮叨叨的长辈,写了一长串的文字,看上去是叮咛后辈的谆谆之语,可实际上,却更像是自己前半生的总结:



在很多人眼中,音乐是一条难以为继的路。谁没有初心?初心多辜负。


偏他李健,能走得不骄不躁,不急不缓,永远踏实,永远恳切,还时常“心中窃喜,不可抱怨”。



知道何为清澈不难,知道如何保持清澈,才难。


人们喜欢李健,绝不仅仅是因为他清澈如水的嗓音,更是因为在他身上,能看到对生活和梦想的一种安定的追求。

 

莎士比亚曾言:“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李健的难得,就在于能够不偏不倚地看清自己,不疾不徐地朝理想迈进。



广

与李健形影不离的吉他手向嵬,精选了20首李健近年来创作的好音乐,将它们编成吉他谱,并录制成教学视频,与吉他世界网合作,制成一本《拾光吉他谱·李健作品集》。



欢迎点击下方图片,购买《拾光吉他谱·李健作品集》。



返回首页


我要评论(评论要求5-500字)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