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一首高质量歌曲的成本是多少?音乐制作人面对的繁杂制程与重重挑战

深度 2020-2-21 14:00   阅读数:7926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音频应用


完成一首高质量歌曲的成本是多少?音乐制作人面对的繁杂制程与重重挑战


「音乐制作人」就像是电影导演兼制片的角色,他的工作是联系所有环节与相关工作人员,并监督歌曲生产,还要对音乐风格及成品的质量负起责任,寻找、统合、接洽、关照各阶段进度。


如果我们要认识「制作人」的真实工作样貌,得要先从歌曲的生产步骤以及成本说起,大致来说一首歌曲的制作分成三个阶段:

前期阶段 (词/曲、编曲、吉他/贝斯、弦乐)

中期阶段 (录音室录制、配唱和声、声音编辑、剪辑、音准校正)

后期阶段 (混音、混音房/混音空间、后期母带处理)


微信图片_20200220131719.jpg

01 前期阶段


词/曲(行情价3万以上)

生产一首歌曲,首当其冲的就是「词与曲」,词曲严格来说没有公定价格,业界一般会用「预付版税」来支付,「词」大约每首12,000元;曲则是每首18,000元。


所谓的预付版税就是先把「词/曲」可能的收益预支给你,当歌曲的收益超过预付的价钱时,创作者就能继续收钱。

若创作者在业界火红或是知名度高,他的价码当然会跟着水涨船高,预付版税的金额当然也会跟着成长。但也因为创作者从默默无名到大师等级不同,规范较难,因此预付单价超过5万,甚至10万都有可能。

编曲(行情价3万以上)

编曲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大家上KTV飙歌,垫在你歌声上的背景音乐。一首歌的好坏,编曲占了很大的分数,业界有句俗话:「好的编曲送你上天堂,坏的编曲送你下地狱」就是说一首好的编曲能让歌曲加分不少,这部分也因为编曲师等级不同,价码有高有低。

吉他/贝斯(行情价6000以上)

在编曲之中,有些乐器无法被计算机音源或是硬件音源取代,这些大多是弦乐类的乐器,偏偏大部分的编曲师都是keyboard手,因此弦乐器的乐手不可或缺,最常见的就是吉他手、贝斯手。


乐手的价码依他们的等级往上增加,从对基本的6000到一首3万都有可能,当然制作预算充足,也可以请外国的大师来替你弹,但价格方面绝对是天价。

弦乐(行情价3万以上)

除了基本乐团配置的吉他和贝斯之外,其他的弦乐器乐手的价格又更贵了,更别说要搞个交响乐团来搭配,预算照不同的需求可能会一飞冲天。现在的乐曲制作预算越来越少,如果制作预算不够的话,有些人会使用虚拟音源,而如果制作预算足够的话,选择搭配真正的弦乐,歌曲的质地就能更上一阶,弦乐器的价格通常需要分成三个部分:编写、录音室、乐手,3万元以上是非常常见的价格。

02 中期阶段

微信图片_20200220131726.jpg
录音室(行情价2万以上)

以台北的录音室-千万录音室为例,录音室含录音师基本价格是「1小时2,500元」,录制一首歌所需时间,最少为「歌手录制8小时」、「和声录制4小时」,加加总总大致上就是录音时「实际价格」


因为预算的关系,音乐制作人常常也得扮演起「录音师」的角色,省掉录音师的费用,这也是为什么江湖上谣传一句话:「当录音师压力很大,动作不能比制作人慢,不然就没饭吃了」。

配唱(行情价2万以上)

所谓的配唱,就像是指导演员演技的导演一样,配唱就是指导歌手在技巧、情感及诠释歌曲的工作,当然配唱的价格依老师等级不同而起伏。许多音乐制作人也具备配唱的能力,为了减低预算,制作人自己和演唱者沟通、担当配唱工作也屡见不鲜。

和声(行情价8,000以上)

和声是编曲里重要的一环,好的和声能够让「主声轨」不那么孤单,歌曲的丰富度提高,歌曲也能显得更为出色。同样的,和声的价格也要依照老师的等级和名气来定夺,近年来歌曲预算降低,背景歌手、和声歌手往往首先被剔除,前阵子的纪录片《伴唱人生》就在讲述渐渐找不到工作的和声歌手的故事。

声音编辑、剪辑、音准校正(行情价3万以上)

这个部份常使人误解,以为这是「录音师」的工作,事实上录音师只负责录音,声音的剪辑、校正工作大多落在音乐制作人身上,因此这里的预算往往是包含在制作人的费用上。

03 后期阶段

微信图片_20200220131728.jpg
混音(行情价1万以上)

混音,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咪歌」,混音的工作内容是将歌曲的每个乐器、人声的「分轨文件」,进行音量大小平衡,空间残响、音色处理、声音的定位,并处理乐器情绪动态。


「音讯」或是否让音轨用特别的硬件处理,来达成制作人想要的感觉,得到最适合这首歌曲的声音、调整到最完美的状态。混音师的工作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工作也不一定,所以也有人说混音师跟编曲师一样,拥有决定一首歌是天堂还是地狱的能力。

混音房/混音空间(行情价1万以上)

混音室的价格取决于设备及环境。硬设备的好坏会影响歌曲最后的质量,以千万录音室为例,混音室出租的费用为大约为:使用一次2万至2.5万元。

后期母带处理(行情价4000以上)

后期母带处理常常与混音搞混,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工作。混音师要处理的是:所有的乐器及音轨,如何能让歌曲达到完美的音量平衡、是否需要加效果来处理。而后期母带处理则是「混音师会话后」所出来剩下的立体声档案左、右声道。大抵来说后期母带处理是整个声音的「空间力度」表现的调整,延续制作人、歌手、混音师诠释的方向,加以强化。一张专辑许多首歌时,每首歌的音量需要平衡,才不会造成听歌时每首歌的音量不固定。

上列零零总总这么多个步骤,如果我们用最低报价,再把空间的费用去掉,这样算起来:

曲3万+编曲3万+混音2万+后期母带处理4千+制作人费用3万=11万4千元=大爆炸

原来,完成一首「高质量」的歌曲,成本不容小觑,经过这么繁琐的「幕后工程」,每个阶段都有不可或缺的专业工作者,许多音乐制作人,同时拥有多项能力,甚至拥有自己的录音室,能够自己吸收了成本。


部分的商业歌曲,常常需要在紧迫的时间内完成,音乐的后台任务者都是用超时工作、生命血汗甚至要发挥特异功能,才能完成作品,制作人除了要确保各阶段紧密的合作,还得要把手质量这到大关卡。


这样讲来,一首歌曲的出现这么困难、要花去这么多的经费,这样大家是否对「音乐制作人」感到钦佩了呢?


什么是音乐制作


音乐制作,指的是音乐的创作、编曲、录制、混音、后期等一系列的工作,让一首歌曲从无到有。


音乐制作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一个新兴的职业。由于音乐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对音乐制作人的要求也逐渐变得苛刻,除了要能够做出足够好的音乐,还要有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力,来指导唱片的词曲作者、编曲师、录音师、混音师,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节唱片的变化,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微信图片_20200220131729.jpg

音乐创作,将一个几秒钟或者几小节的主题,通过各种手段和技法进行发展和变化,形成一个音乐的“故事线“。考虑到最后的音乐也是一个人制作的,所以音乐制作人在进行创作的时候能更加形象地脑补出音乐效果,根据想要的整体效果,创作出初步的音乐旋律与和声、伴奏。

编曲,简单来说就是拿到创作好的音乐主题和旋律,为音乐编配段落,选择乐器,设计伴奏,什么乐器什么声音什么时候进入什么时候停止演奏什么。


通过对音乐创作思路的理解,选择适合表现音乐情绪的方式,风格和乐器,以帮助推动音乐的情绪和动态。并且根据音乐的想象力和创意,在合适的地方加入有趣的细节和特色,比如某个乐器的Solo或特殊音效。编曲的成品可以是在纸上完成的,也可以是在电脑上完成的编曲Midi文件。

微信图片_20200220131731.jpg

制作,则是一种选择。


比如说,编曲里的这段用了吉他,那要用木吉他还是电吉他?用什么音色的吉他?吉他的中频和高频哪个多一点哪个少一点?吉他的音量在这段音乐中是主要Solo还是伴奏,要大一点还是小一点?结束的时候是要直接终止声音还是淡出?混响的空间、时间、发散都要调到多少?这些都是要制作人来拿捏的。


加上如今电脑音乐技术的进步,除了表现力强的独奏乐器需要录音棚录音,许多乐器可以在电脑上通过Midi做出来,所以不少乐器声音需要制作人通过电脑音乐软件制作出来,并调整演奏和细节。最后将所有的乐器一轨一轨的单独导出来。


微信图片_20200220131732.jpg


混音,则是让音乐变得更加“科学”的步骤。


简单来讲几个要点,首先是要把没有声音的部分切除干净,再进行降噪、滤波。


接下来调整每个声音之间音量的平衡并根据音乐需要单独添加各种声音效果并处理,例如常见的压缩,EQ(均衡),延迟,混响等。


最后再进行各个声音的位置摆放,给每个乐器放置在左右声道相对应的不同位置,给听者带来立体的音响和画面感。最后把所有声音混合导出成一个整体的音乐。


微信图片_20200220131733.jpg录音,这一步骤完成之后经常还需要再进行一次混音,以让录音的声音与制作好的音乐声音融合得更好。


录音时需要考究录音棚的隔音,声学空间和反射,演唱者的站位和与话筒的距离和不同的演唱演奏方式,录音话筒的选择和摆放位置以及录音制式,监控室录音硬件设备的调试和使用等。


有时候追求细节的录音过程可能一个乐句或者一句歌词其中细化到每一个音都要重新录制和做调整。


微信图片_20200220131734.jpg

后期母带处理,后期制作中说的母带,指的是拿到录音混音都完成后的整首音乐文件,对音乐的效果做最后的微调。


现在的音乐很多都是以一张专辑的形式发表,所以母带过程也需要对专辑中的所有歌曲进行一个整体的参考,并统一不同曲目之间的音量和效果,让整张专辑的曲目之间更加有联系,声音关系更加紧密。

微信图片_20200220131736.jpg

脑音乐的历史回顾


从传统意义上讲,电脑音乐与MIDI是同一个概念,其核心技术是计算机音序软件的运用和电子乐器的数字化(MIDI的含义即为“乐器之间的数字接口”)。


从FM调频到PCM采样回放,从VA仿真声学到APM物理模型等,无不是围绕“音色”这一核心而进行的技术变革。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电脑音乐是与电子乐器分不开的,而电子乐器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音色采样技术的历史。纵览其发展轨迹,大约经过了下列几个阶段。

(一)模块化合成器时代。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合成器的基本理论在国外开始建立,模块化的合成器开始广泛运用到商业音乐与摇滚乐中。


这种通过基本波加减,然后进行调制而产生的自然界里没有的声音让人耳目一新(国内使用的模块化合成器大多使用厂家预置的音色)。

(二)芯片波表时代。


80年代以后,日本和美国的许多电子乐器公司利用ROM芯片对真实乐器的单音演奏进行录制,并把录制好的材质作为样本写入到ROM芯片里,然后再加入各种MIDI控制信息的接收模块,用MIDI键盘或MIDI音序器可以触发这些录制的音色样本。这就是PCM采样回放音源。

(三)内存采样时代。


到了80年代后期,利用音源的原理,人们把ROM芯片改为RAM也就是内存,并利用内存进行声音样本的存贮和播放,这就是所谓的采样器。


采样器进入市场,让音乐家们的很多梦想成为现实,他们可以用键盘来演奏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乐器”,而且,这些“乐器”的音色更加真实。

(四)数据光盘时代。


采样器得到了普及,但是音乐家们不是录音师,他们不可能自己去大量录制所需要的音色样本,更不可能对样本进行音色制作。


因此,采样器厂家便开始发布自己采样的格式,让更多的人能够制作自己的音色。于是,采样光盘的制作厂家便应运而生了。音乐家们只要购买音色光盘,就能够获得在音乐制作中可以应用的各种“乐器”。从此,音色光盘便以其使用的广泛性和方便性,成为音乐制作者追求的宠儿,人们形象地把它称为“光。


责编:nina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音频应用

(长按可阅读原文)

我要评论(评论要求5-500字)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