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琴 | 手工吉他和工厂吉他有什么区别

深度 2020-2-16 15:00   阅读数:3851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管沧和他的朋友们


显然,在工厂诞生之前,是没有工厂吉他的。
 
工厂琴是一种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产物。标准化、分工协作和批量生产。在效率和产能上远远超出手工琴。标准统一、单价下降、整体利润通过产量提升。这仿佛是一种优越性全面碾压手工作坊的方式。从某些角度来说,确实如此。它面向更广大的消费群体,但不是所有的消费群体。工厂琴和手工琴有一些本质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决定了最终出品的差别。


微信图片_20200216120030.jpg



要说出手工琴和厂琴的差别,其实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尤其有时候厂琴比很多手工琴看着更华美。比如那层光亮的硝基漆给人十分华丽的感觉,但多数情况下那只是更利于保养,而且工序非常快捷。而独立制琴师多数采用更为复杂的虫胶漆工艺,工时就长得多了。天然的虫胶漆更有弹性更轻薄,利于琴体的振动。他们考虑得更多是声音,而不是工序的便捷。这当然只是一个浅显的方面。
 
我将试着用最容易理解的比喻来把最本质的差别表述出来。
 
假如我们把琴看做一支篮球队,那么每个部件就是球员的位置,中锋、大前锋、小前锋、得分后卫、组织后卫(面板、侧板、背板、琴颈、音梁等等)。木料就是这些位置上的球员。那么制琴师就是这支队伍的教练组。他的结构设计就相当于这支球队的主要战术打法,比如菲尔杰克逊的三角战术、阿德尔曼的普林斯顿进攻体系等等(吉他上的马德里学派、格拉纳达学派、法国学派、澳洲网梁学派等等)。每件材料就如每个球员(而天下没有两块完全相同的材料),都是独立且独特的个体,尽管他们可能身高和体质相似、打法相似,但终究是不可粗暴互换的。制琴师需要对每块材料的能力、特点、“性格脾气”有非常准确的把握,来选择“球员”搭配成队,并且根据选定的“球员”来进行个性化训练(例如根据面板密度来调校面板厚度),调整战术打法(例如梁架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得这种结合能发挥出最大的团体功效。也就是说,每一块木料每个部件都是被认真对待的,里面各部件之间的关系是巧妙平衡的。当姚明被替换为奥尼尔,打法就会有调整,尽管都是出色的中锋。这恰恰是乐器制作中最不容易被看见的部分。同样是三角战术,公牛队的中锋是郎利,湖人是加索尔,打法就会有变化。所以在杰出的制琴师面前,木料选择、结构设计、部件加工都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样教条的,选材和结构都服从于最终追求的声音。如果你测量Daniel Friederich的吉他,将发现每一支看似差不多的吉他都有着惊人的数据差异,因为他在“因材施教”。Matthias Dammann更是极端,内部的梁架经常迥异。他们在每一支琴里调整和优化。这一切,在工厂里都是无法实现的,因为能快速成批量生产的东西通常是静态规则的,比如一份用于指导批量生产的设计图纸所呈现的仿佛一切都是定量的方案。


微信图片_20200216120045.jpg



优秀的制琴师集天赋、探索和创新精神、高超的工匠手艺、出众的听觉和视觉审美、对材料性质的敏锐直觉、对声学的洞见于一身。这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年复一年的努力和经验的沉淀之上的。没有年头的积累,很难成。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匠人精神尤为可贵,制琴师真的是一个需要好好呵护的群体。


微信图片_20200216120048.jpg



而厂琴,通常是选择一个较为成型且成熟的战术打法(根据某种经典结构设计建模)。按身高、体脂率、体能、爆发力等基本参数来划分球员(按照较为粗略的规格来筛选材料)。然后直接把每个位置上符合标准的球员任意组合成队,按规定动作开练开打。基本不会出太大的差错,但肯定不是最优化的组合与打法。而且自我迭代相对也慢一些,手工琴的改良体现在每一支琴上,厂琴则是每一批琴上。对于厂琴,我个人不会太迷信什么超高等级的材料。这可不是打实况篮球的电子游戏,你把每个位置安放数据最高的人,那一定是支无敌的球队(恰恰很多人在现实中是这么以为的)。现实中并不是这么玩的,粗暴生硬的组合常常带来1 1<2,当然不排除运气好,凑巧很惊艳,但概率是极低的。凑一大堆球星的球队通常难夺冠。所以厂琴的优势体现在普及型的中低端产品上。这多么像我们的义务教育:标准化的课程设置、标准化的教材、统一的学时....


微信图片_20200216120052.jpg


 
正如义务教育一样,厂琴的存在有着积极且重要的意义。它是乐器普及的中坚力量,为用户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入门选择。如今的厂琴相比过去有了长足的提升,尤其在国内,诞生了如马丁尼、阿尔达米拉、蒙托亚、戈亚等优质的吉他品牌,生产了大量的高品质乐器以满足普通用户的弹奏需求。
 
工厂和独立制琴师之间也并非处于对立关系。他们常常互助,制琴师为工厂提出建设性意见来优化产品、提升工匠的技能,工厂帮助制琴师加工一些非核心部件以提升制琴师的效率和产能。甚至有的国际品牌(如雅马哈)会聘请独立制琴师来制作他们的高端型号,也涉足手工琴领域,不乏精品。这是一种十分良性的循环。
 


微信图片_20200216120055.jpg



在去年10月举办的首届“蒙托亚杯”吉他制作比赛中,来自广州桐馨乐器厂的唐师傅出人意料地赢得了金奖。这个结果引起了一些外界的质疑,包括我一些的朋友的质疑,甚至一些朋友之间的争执。在此,作为当时评委之一的我觉得有必要做一点小小的说明。在我看来,比赛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是经过两轮严格盲测得出的客观结论。我也承认,如果换一个声学环境,或是评委席改变位置,有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这是乐器奇妙的地方。我们给出的是我们在那个当下,所处在的那个特定空间位置所听到的综合结果,仅此而已。对一件乐器最全面的考验绝不仅仅在一时一地。最终被演奏家广为使用可能才是它最终成功的标志。而来自工厂的唐师傅能在众多年轻独立制琴师的包围下在那个特定的空间脱颖而出,也是令人欣喜的。这说明工厂和独立制琴师之间的交互有了成果。工厂在进步,老师傅在多年沉淀后闪光了,而年轻的独立制琴师们是否可以放下鄙视链中顶端的优越位置,以平等的方式相互促进和交流、共同成长呢?至于比赛,赛制一定是在一次次的不完善之中一步步走向完善的。而解决问题过程或许才是最重要最有趣的。




责编:子秋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管沧和他的朋友们

(长按可阅读原文)

我要评论(评论要求5-500字)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