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with the flow ---- 一个老司机舞台焦虑下的自我沉思

文娱 2020-1-8 12:00   阅读数:1644

微信图片_20191119113810.gif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管沧和他的朋友们


时常会听人说到我在舞台上的沉稳和感染力,我报以谦和的微笑。对于近一点的朋友,我会用一句自我嘲讽的话来回应:“论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

微信图片_20200108104144.jpg

舞台确实激动人心,但其实我在台上也特别焦虑,包括在演出前。我时常会有这样的梦境,梦见自己第二天要和乐团演《阿兰胡埃斯协奏曲》,而我一个乐章都弹不下来。或是音乐会当天在后台候场,在节目单上看见一首我完全没见过的曲子,翻翻包发现里面真的有这曲子的乐谱。这种焦虑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曾经对此感到十分困惑,直到看了一个调查发现全世界70%以上的音乐家受到舞台焦虑的困扰,并且其中相当一部分上台前要靠服用一些药物来缓和。我稍微舒了口气。 


在舞台上我们往往会担心许多事情,听众的反响、自己的状态、灯光会不会太热、衬衣扣子有没有扣好,层出不穷。我求学时期曾经问我的老师Zoran Dukic,你上台最焦虑的事情是什么?他说他最焦虑的是怕自己的队友出错。这个迷之自信的回答给了我一万点暴击。他难道从来不担心自己的状况吗?再看看我自己,哎…


微信图片_20200108104154.jpg

我至今记得自己在舞台上的每一次车祸。最大一次是许多年前在曼谷的一次音乐会,我在巴赫BWV1003组曲的赋格出现了一次巨大的记忆空白,而那个段落恰恰是自己从不出错的地方。我很努力却完全无法拾起那个段落,尴尬地在台上停了20秒钟,却仿佛停滞了20小时。然后我沮丧地跳过那个段落继续弹了下去。后来被众人热炒的李云迪演出车祸事件,其实反倒是我们这些职业弹琴的,表示比较同情和理解。他的强度和压力比我们还大。 


后来我向我另一位恩师Enno Voorhorst先生诉说了我的苦恼,并且为他弹奏了一会儿。他点出了一个词---专注力。他认为我在演奏的时候不够专注。我那时很费解,认为自己已经非常专注了,满脑子都是要把曲子弹好。而时隔多年我才领悟了他的深意。


微信图片_20200108104157.jpg

在这里我就不得不说到常看看的一些影视作品。比如功夫片里的经典套路,主角打最后的大boss先是打不过,被干倒在地的时候,因为爱情、尊严或者什么民族大义的鼓舞,心中呐喊“我不能输!”,于是重新站起来,像换了个人一样把大boss打得屁滚尿流,没有任何的方法论。我们满脑子就是意志、鸡血、荣誉、自尊、为了这个那个。仿佛这些就是取胜的核心。


我们的教育中似乎鸡血的成分有点多,而缺少了实际解决问题的引导,太多的口号太多的情绪。


这种鸡血模式伴随了我的成长。它时不时唤起一种情绪的涌动,伴随着对结果的执着。然而当我们内心大声呼喊“必须成功”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还在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本身上吗?这或许就是Enno提出的专注力的问题。我以为我很专注于弹琴,其实我专注在“要牛逼、弹得好、不能错”这些个结果上。这些结果带给我的快感驱策着我,而不能达成这些结果则成了绝望和恐惧不断干扰我。 

微信图片_20200108104200.jpg


热血给人很燃的感觉,那种感觉其实就是青春,一种能得到一切、改变世界的憧憬和自信,甚至是一些狂妄。这仿佛自己是充满希望且无所不能的感觉是非常梦幻的。可是光有热血和燃,最多就是一份热腾腾的毛血旺。


解决问题还是靠认知和方法,并持续做功。往往小年轻的问题在于注意力不自觉地放在这毛血旺上,且以为自己在专注地解决问题。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没有专注于当下,靠着对未来期待来给自己打鸡血。 真正的成功者,只关注于当下所做的事情本身,也无暇顾及情绪和结果。


在舞台上,你的心中只有你正在演奏的音乐,阻止焦虑都是多余的。 


可是难免会滋生许多念头在干扰我们。这些念头之纷乱,让人应接不暇。这里存在一个死循环,当我在抗击这些念头的时候,我就在滋养它们,它们变得越发强大,挥之不去。我都专注力又丢了。当我不断对自己说“请你专注”的时候,我专注于“专注”这件事,又偏离了进行中的乐曲。而此时我需要“放手”。


微信图片_20200108104202.jpg

前年年底,我去福建龙岩南禅寺呆了10天,参加了一个闭关禅修。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每天白天就是打坐,晚上听大师开示。那是十分难熬的10天,虽然我没求来什么解脱,但在这个过程中渐渐理解了一些心灵上的运作机制,理解了专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其实演奏和冥想或禅修是十分相似的过程。


观息法的训练中,念头时刻在产生,但你不要去对抗,把注意力平和地拉回到自己的鼻子与气息,得不到滋养的念头便慢慢消逝。不断地进行这个过程,专注力逐渐变得越来越高越持久。


我后来想起Zoran曾经说过,演奏时仔细地去感受左手每一次与琴弦的接触,去寻找那个最恰当的触感。这就如观息,让注意力定在一个锚上。仔细地体验当下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音符,跟着音乐一起流动,从而达到一个类似无我的状态,这就是专注。


我们常常说的Go with the flow即是如此,一种自在的专注。 


尽管我悟出了些许道道,但专注力是个如此微妙的事情,以至于我们可能要走过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去感悟和修炼。这就像电影《罗拉快跑》,不断地觉察体悟,又不断地回到原点,循环往复。


你无法断定会不会到达,你只能接纳,到达了就到达了,到不了也不要责备自己,因为一旦责备,我们就关注了得失,患得患失时,我们的注意力便离开了当下。而专注力本身就蕴藏在过程中。 


其实生活也会不断告诉我,一旦对未来有了某种期待,那么就存在期待成真或不成真。而世事往往都不像我们所期待地那样发生发展。这种不确定性其实是最本质的。


我们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未来一定会更好,然后被生活接二连三地扇巴掌或是来点惊喜。而当你意识到未来是瞬息万变的时候,或许就不再抱有等待未来自己变的更好的念想了,就如此般回到了最为真实的当下,你只是在照着想法投入且默默地做。


在弹琴的时候,与其去想弹完后的种种,不如融入到即时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和弦、每一刻静默,去全然体验它们,欣赏它们。这就是专注。 


微信图片_20200108104204.jpg


常常有学生会像我早年那会儿一样,问我如何应对舞台焦虑和专注力的问题。我很难给出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因为这是个过程。但我会给他们讲很多自己的故事,并且告诉他们:这些困扰正是青春的印记。毛血旺虽上火,但吃起来真过瘾啊! 


毕业后Zoran不再是我的严师,而更多像朋友。在一次闲聊中,他说他人生一度最大的恐惧就是音乐会演砸了遭遇那种蔑视的眼神。这曾是驱使他不断完善自我的最大动力。这可能是伴随着每一个音乐家的阴影。我一方面释然了,原来他也曾和我一样。另一方面,我感到他这些年变了,他的心变得更加柔软温情,他的音乐比以前更好了。


当你接纳了自己,接纳了生活,且依然愿意为之付出爱和努力时,这种纯粹是完全不同于被得失心鞭打而前进的状态的。


我从他身上看到这种对音乐和生活的专注。而我,或许刚刚上路吧。



责编:雨晨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管沧和他的朋友们

(长按可阅读原文)

我要评论(评论要求5-500字)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