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做到听声辨位的?又该如何更加高效率地运用效果器?

干货 2020-1-7 16:00   阅读数:2234

微信图片_20191119113810.gif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上和弦 


不管你是潜在电竞选手还是音乐人还是两者皆是,听声辨位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


事实上这一项技能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以至于我们其实不太关心背后的原理,反正我就是可以。


但是,通过了解背后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加好地去理解一些我们在混音时会用到的效果器,以及如何更加高效率地运用这些效果器去创造我们想要的效果。


为此,这一期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我们为什么可以做到听声辨位?


微信图片_20200107114623.jpg


好的,那我们直接进入正文。我们的双耳及大脑是如何定位声源位置的?


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前两种方式主要通过两耳收到信号的不同来实现定位,另外一种是通过频率的差别来实现辨位,下面我们来详细讨论一下前面两者。


一.通过双耳时间差(ITD)来实现定位


首先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耳朵(废话),其次它们分布在我们脑袋的两侧(也是废话),自然的,一个声源发出的声响到达我们两个耳朵的时间是不同的,学术上将这个时间差称为双耳时间差(Interaural Time Difference,缩写为ITD),虽然这个差值非常的小,通常为百微秒级别(也就是10-4秒),但大脑就是可以通过这么短的时间差给你计算出声源的方位。


大脑:我厉害吧!


但这样的定位方式它有一个频率的上限,理论上如果我们只通过ITD的方式来判断声源方位的话,对于那些超过了频率上限的声音,我们的大脑就会直接乱套,也就算不出一个准确的方位。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您确定要问吗?


既然这是笔者2020的第一篇“硬核”推文,我们就让久违的数学公式一个出场的机会(如果你看到数学公式就头疼的话,你只要记着双耳时间差,然后就可以直接跳到下一个段落了):


微信图片_20200107114630.jpg

(其中c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微信图片_20200107114633.jpg


首先宏观上大脑是通过时间差来计算方位,但其实大脑接受的是双耳信号的相位差来进行方位的判断,通过上面的式子我们可以得知,当入射角给定时,频率f其实是有一个范围的,原因是相位差的范围为0至180度,当相位差超过180度时,相位差跟入射角就是不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了,此时大脑便分不清声音究竟是从哪一个位置发出的。

举一个例子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事。假定现在声源在我们的右侧(90度的入射角),根据上面的公式,我们可以算出其频率上限f=743Hz,也就是说当声源在我们的右侧90度时,频率低于743Hz的正弦波(为了简化,我们使用正弦波举例),我们可以分辨出其方位,但当频率高于这个数值,理论上我们就分辨不出其方位了,但事实上我们还是可以分辨的,只不过背后的原理不再是时间差,而是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双耳强度差。 


二.通过双耳强度差(IID)来实现定位


那既然通过时间差来判断声源方位有它的频率上限,那么就肯定存在另外一种方式来帮助我们判断高频声音的方位了,对吧?


确实是这样的,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双耳的强度差来实现声源的定位。至于为啥双耳会产生强度差?那是因为头部的遮蔽效应。      


当声源在我们的正前方时,到达双耳的声级是一致的;当声源开始向一边偏移时,一只耳朵的声级逐渐增大,而另一只耳朵的声级逐渐减小。


大脑通过双耳强度差(Interaural Intensity Difference,缩写为IID)来判断声源的位置。


调音台上的声像旋钮(Pan Knob)使用的就是这一种原理,通过改变发送至Master轨道左右声道的电平大小,实现声像的定位。

微信图片_20200107114638.jpg

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双耳强度差主要对高频声音的定位起作用,它存在一个频率下限,对于频率在下限之下的声音,通过强度差来实现的定位效果不明显。


之所以说不明显,是因为你仍然可以判断方位,但需要声源偏移比较大的量时你才会发现声源发生了移动,而对于频率比较高的声音,只要左右耳的声级发生了一点变化,你都可以很快地判断出其位置。 


根据公式我们计算出,假设我们的头直径为18cm,声源入射角仍然如上文所假设那样呈90度,那么这个下限频率为637Hz,也就是说双耳时间差跟双耳强度差两中定位方式可以形成一个互补,大自然就是这么奇妙哈哈哈。

但事实上大脑对于声源的定位并不止这两种原理,还有一些更加复杂的因素会影响声源的定位,但以上这两个就是音乐制作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基本的原理。


而这一些更加复杂的因素,将会在以后的文章中给大家详细介绍,虽然复杂,但其实是相当有趣的。



责编:nina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上和弦

(长按可阅读原文)

我要评论(评论要求5-500字)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