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琴是趣味,弹琴是苦修

深度 2020-1-3 16:00   阅读数:2376

微信图片_20191119113810.gif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AcousticSoul原声之魂

作者:AcousticSoul的艾利克斯儿


你是喜欢琴,还是喜欢弹琴?


曾经,我们对于好琴的定义可能只是“好弹”,而现在我们却对吉他有着越来越“严格”的要求,这似乎听起来挺奇怪的。


相信本号的读者都对于“好琴”有着自己的理解,同样也对“玩琴”有着自己的定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当下的“玩琴”和“弹琴”这两件事。


微信截图_20200102154306.png

各位高玩们好!


相信大家都知道AcousticSoul是因为艾利克斯儿——这个弹琴不咋地的器材爱好者成立的,所以器材一直占了AcousticSoul内容的大半壁江山。但是如果今天,我和你说器材可能并不重要,你又会怎么想呢?


微信图片_20200102154321.jpg


我一直以来都对大家的器材有着“很高的要求”,希望大家多买琴,买好琴,这当然是出自于内心对于吉他这个物件本身的喜爱。由于必须兼顾工作,其实我并没有像以前那么多的时间去弹琴,对此我也很苦恼。但是回到家之后,时常拿起吉他欣赏欣赏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比如看看面板的漆面处理、包边的处理、背侧的木材纹理、指板的镶嵌、音孔的镶嵌……..我相信每个高端吉他的爱好者,都曾有这样的体验。


为什么想和大家聊聊器材重要不重要呢?其实还是来自于读者本身,因为我遇到过太多的读者后台和我留言问我:“我弹押尾这个琴行不行?”“我喜欢日系指弹,但我自己喜欢老邓…”“日产的Greven是不是很差劲?”…….基本上我每周都会收到这样的留言。不可否认,这也是我曾经一直问自己的问题,但是最后我很幸运,我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我这里只能给大家一点我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如果大家认为合适就听一下,不合适的话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微信图片_20200102154326.png

(可能的答案之一.....)


首先我们该搞清楚的一个问题:


我为何开始喜欢吉他这件乐器?


这是个很多人在琴买多了之后容易“昏头”的问题。很多朋友其实一开始就是单纯的喜欢某个艺术家的作品仅此而已,而初心就在于音乐、在于演奏。我个人的经验告诉我,其实在不是特别了解吉他的品牌或者配置或者甚至说琴体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多的把经历放在演奏本身上。在一众日系演奏家席卷中国的时候,大家其实都特别单纯的就是想拿起吉他去翻弹他们的作品,我身边的朋友们也就最多知道马丁泰勒这样的琴,并且将其奉为圭臬,再贵的琴也没有了解了,一方面国内当时没环境、其次也是没有经济能力来支撑。


那么再回头来看现在的自己,拿到马丁D28居然会嫌弃它声音不好!这可是几年前大家眼中的“神琴”啊!D28其实一直都是那么一回事,那么是谁变了呢?


弹吉他 VS 买吉他


这其实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是的,没错。


如果我再有点钱,我可能毫不犹豫就成了后者。就像很多人不怎么打篮球,但是篮球鞋买了好几十双一样,单纯已经开始习惯购买这个物件的感觉,手表、名画、古董亦是如此。弹吉他的人买来吉他就是物尽其用,为音乐服务一切,我认为这样的“实用主义”是相当值得推崇的。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演奏家都是这样的“用琴态度”。


微信图片_20200102154329.jpg

(Bensusan爱琴:“Old Lady”)


微信图片_20200102154332.jpg

(Jon Gomm)


现在,我发现其实很多朋友已经陷入了“买琴→弹琴→卖琴→买琴→再换琴”这样的无限循环里面难以自拔。不可否认现在大家的经济条件的确是上去了,但是我发现很多琴友一直在差不多价位的琴里面来回打转,诸如:卖了马丁买Morris,卖了Morris买Yokoyama或者Lakewood……而心理活动可能是:我要买好琴弹→日系细腻!→不行,我要买手工!→好像德国琴好点?……整天的精力全部花在了磨刀上,却忘记自己买刀是用来砍柴的。


好琴?什么是好琴?


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世纪难题”,而且大家目前对于“好琴”的宽容度越来越小了。几年前的时候,一把趁手的吉他就可以称之为好琴,但是现在无论是一万两万还是三万的琴,都有人在不断的、或有意或无意的讽刺,并且怂恿别人买更贵的产品。恕我直言,这是很病态的现象。每一价位段的产品一点是有他的目标客群以及能力范围的,带着“我弹过的好琴多了去了”这种想法去评定一个市场定位异常清晰的产品,是不是有失公允呢?再严厉一点来说,这就是装逼。每当我去闲鱼瞎逛的时候,留言区总会有人跳出来说“你这琴不如XXX”,有必要吗?


我其实对于吉他的诉求,远远没有我挑选吉他时候眼光那么毒辣。我是一个把“乐器”和“珍藏品”划分的比较清楚的人,或许有人会质疑:“为何不二者结合呢?”这就牵扯到了作为玩家的我们的一个最重要的参数:经济能力。如果我有能力购买二十万的吉他然后打个尾钉洞全套K&K或者Sunrise Oval走起搞演出,我还上什么网啊!(“不是我针对谁,在座的琴都没我好!”)


事实上,一把演奏性能良好,声音还不错的琴,其实根本要不了多少钱。


微信图片_20200102154334.jpg

(力推Furch,一万出头就很好的体验)


我们都是沉迷幻想的小孩


玩吉他的主力群体,尤其是玩指弹的大群体,依旧还是男性。总有人说“男人不会长大,只会变老。”这句话在烧琴上实在也是太适用了。


放眼望去,有多少制琴师做出了杰出的产品却不为人知?又有多少声音平庸的产品因为精美的包装变成了争相抢购的香饽饽?这里牵扯的牌子和利益太多我就不多说了,但是我相信本号的关注者心里肯定立即有了自己的答案。


我们买吉他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满足的过程。巴西玫瑰木对你真的那么重要吗?真的只有Lowden才能弹Pierre Bensusan吗?不用D型琴或者Greven就不能玩押尾了吗?我很确定并且很肯定任何质量过关的琴在那些演奏家手里,依旧能给我们带来熟悉的“味道”。(曾经听过一些演奏家弹比较便宜的全单琴,我个人认为这个声音拿去录专辑也是完全可以的,尤其在加了效果之后。)


微信图片_20200102154337.jpg


实际上我们手中的琴比我们想象中好的多得多,举个例子吧:去年在上海乐器展的时候,我和几个琴友在某日本琴行的区域试奏某日本本土知名制琴师的作品,可是我们几个人怎么弹都觉得这把琴太平庸了,好无聊啊!但是经验告诉我,这事儿不能就这么完了,于是我就让工作人员帮忙弹一段给我们听,而就几乎在奏响的瞬间,我就意识到这把琴的价值所在,不是琴不行,是我不行啊。


回过头来,我只是想说,或许我们买那些琴的时候,我们也希望能得到和他们一样的能力,却忘记了自己的技术却没有装备升级那么快。


玩琴是趣味,弹琴是苦修


其实不管在什么领域,能出钱就能玩儿起来的都是比较“低门槛”的东西,真正区分高玩和低玩的分水岭,就在技术上,一要懂技术,二要会技术。而在吉他,或者说高端吉他上,这个“技术”却又能细分成两个维度:制琴技术和演奏技术。


微信图片_20200102154341.jpg


举个例子吧,之前遇到国内一个比较有名的器材类发烧友,我也知道他接触过不少日本独立制琴师的作品,当我说起某个制琴师的作品时,他却说:“琴是很好,但是我买来不知道弹什么。”当时我便深以为然,和他产生了灵魂的共鸣。有时候听那些私人琴行内店员的试奏,真可谓是一种享受,那种充分体现手头设备的完整实力的感觉实在太棒了!无论是演奏者还是聆听者,都是绝对的享受。


正如我开篇所言,做一位赏玩吉他的玩家其实并不难,“下单→取琴→盘它”即可,可能你只需要懂一点点吉他的基本知识和演奏知识,弹几首三和弦扫弦的歌曲唱唱歌也能得到快乐。但真的要如同演奏家一般,去一点点如同品酒一样去体会吉他音符的曼妙,真的还是需要演奏者一定的演奏功底。



责编:nina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AcousticSoul原声之魂

(长按可阅读原文)

我要评论(评论要求5-500字)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