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笔记】窥伺马丁的成功之道
文章转自公众号:AcousticSoul原声之魂
作者:AcousticSoul的艾利克斯儿
钢弦木吉他的创始者、改良者;世界上最大的钢弦木吉他生产商之一;D形琴的发明者......没错,这些都是笼罩在马丁这个品牌上的光环。
但大家可曾去思考,为何马丁能够做到如此成功?难道真的只是历史久远这么简单吗?我这次自己整理了一下我的看法,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可能不是特别完整,欢迎补充!
再次声明:一家之言,仅做讨论。
本文将会以下面五个角度来讨论马丁这个品牌:
1.历史
2.优秀的作品
3.名人背书
4.周边(琴弦)
5.话题性及模仿者
提到美产的吉他,或者只是吉他二字,许多朋友就会条件反射般的想到一个品牌:马丁。
马丁对于吉他这件物件的影响之深厚,我们有“木”共睹,但你们有没有去仔细想过为何这个品牌会有如此成功的表现?到底是什么让这家从1833年开始制作吉他的小铺子成为了当今木吉他世界的“一哥”?
就请大家跟随我的步伐,一起来细细品味这家百年老店的独特韵味。
① 历史
无论是吉他、或是汽车、钟表,人们普遍会认为“百年老店”是值得信赖的,是绝对可靠的。而马丁这个品牌的历史甚至已经要追溯到1833年,整整186(马上187)年前了!这样的历史如果不中断,可以说是其他品牌所望尘莫及的。
我在这里并不是鼓吹历史越长越好,而是想说如果一个品牌的历史越长,那么它所能留下的积淀自然就越多,能够为品牌自身所用的技术或者说经验越多,这通常来说都是非常积极的影响。因为从产品的角度来说,一种新物件的开发总是需要一段时间去进行“测试”,而马丁的吉他更多是一个从“做加法”变成了一个“做减法”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选配”的过程,一个品牌必然是因为对于技术有基底,才有资本进行这样的出品策略。
② 优秀的作品
客观理性的来讲,马丁的当代琴虽和其巅峰时期的巴西玫瑰木产品有着一定差距,但不可否认,马丁定义了钢弦木吉他的三个维度:
1. 钢弦木吉他的声音
钢弦木吉他应该是什么样的声音?虽然大家可能不会刻意去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心中最为基本的那个声音,是来自于马丁。为何这么说?因为通常大家都是通过音乐了解到听到吉他的声音,而大部分录音室专辑用的木吉他都是马丁的琴(说的消极一点,以前也没有那么多吉他品牌可供录音者使用)。某种程度上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先入为主”是难以改变的,除非真的有巨大的,革命性的改变。
2. 钢弦木吉他的音梁
如果面板和背侧板是皮肉,那么音梁就是吉他的筋骨,吉他的声音很大一部分都是其“筋骨”的设定所决定的。而马丁的X形音梁经过无数的实践和改动,非但成功成为全世界木吉他的“默认”音梁设定,更衍生除了削切音梁、混合削切音梁、前置音梁、后置音梁等等“改款”,其效果被广泛的肯定,从而这些“改款”已经渗透到了各个品牌。
3. D形琴
如果一个画家或者漫画家要画一把木吉他会是什么样的?99%的可能他会画出一把和马丁D28看起来一个样子的东西。这不仅仅是“吉他”本身给人的印象了,某种程度上马丁已经奠定了“吉他”的文化和概念,而这种情况,也只能出现在其产品非常优秀的前提之下。
而在当今钢弦吉他制作界地位举足轻重的Ervin Somogyi也表达过对于马丁地位的肯定,详情可以参看我之前的撰文:
《为什么马丁这个品牌很重要?为什么吉他不采用统一音梁?为什么现代吉他改变了琴颈和琴码?》
③ 名人背书
我们都知道要带货,就得找明星,但在马丁身上,我觉得可能是相反的:先有名人用,货自动带起来。我在网上随手一搜就看到这样一个名单,而且只是D28而已,其他的型号还有千千万万的音乐人在使用:
Clarence White (1935 Herringbone D-28),Tony Rice (1935 Herringbone D-28, formerlyowned by Clarence White),Charles Sawtelle (1937 D-28, now owned byNick Forster),Michael Hedges (1971 D-28, nicknamedBarbara),Hank Williams (1941 D-28),Neil Young (1941 D-28, formerly owned byHank Williams),Elvis Presley (1972 D-28),Norman Blake (1933 D-28 12 fretter),Joni Mitchell (1956 D-28, now deceased),John Lennon (1965 D-28),Paul McCartney (1965 D-28, among others),Dan Tyminski (1946 D-28),Lester Flatt (1950 D-28),Tom Paxton,Bob Dylan,Curt Cobain......
(猜猜在修谁的琴)
除了上面这些名人外,Eric Clapton和John Mayer是目前欧美乐坛的顶级水平(吉他手中),也是当之无愧的当代“吉他英雄”,他们亦是马丁的代言人,在这种情况下,马丁的影响力将会呈现几何倍数的放大,这是必然的。
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我个人认为乐器手感和声音对音乐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乐器的各方面都达不到他们的要求,是必然会被抛弃的。虽然我无法通过这些名人的使用来确定马丁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吉他,但毫无疑问他一定是明星最爱用的吉他之一。
④ 周边
这里我想说的周边,其实很单一,就是琴弦。我之前也有过撰文,可以参考:《马丁发布新琴弦一个月了,我也用了20多天了......》。
提到琴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达达里奥,或者elixir,但如果回顾历史来看,还有一家公司叫Darco,而Darco和马丁的合作已经持续了差不多半个世纪了,而更令人激动的是,Darco公司实际上正是由两代达达里奥家族在1962年合并成立的公司,我们现在看到的达达里奥琴弦实际上是1974年以后才出现的,60年代前老达达里奥并未加入钢质琴弦制作的。自此之后,Darco商标一直是马丁在持有。
看到以上的历史,我想大家或许已经明白了,马丁的琴弦之所以能够有如此的口碑和销量,正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家专业的琴弦制造商,或许说是马丁的“周边”都不合适了。
作为一家乐器制造商,其出产的琴弦能够被大量的玩家选择,这是一种实力的体现。同样的,这在无形之中也增加了马丁这个品牌的曝光度和讨论热度,因为哪怕买不起马丁的琴,不少人会出于补偿心理去买贵的琴弦,比如马丁的琴弦装在自己的琴上。
对于一个品牌来说,产品本身和配件都十分优秀的话,就具备了1 1>2的声量,两者相辅相成。更难得是,任何竞争对手想超越其中任何一个品类,都需要花非常大的功夫,而且短期内看起来非常难。
⑤ 话题性和模仿者
这是我想和大家讨论的最后一点,亦是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马丁已经icon化。
只要马丁做出任何产品上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大量的讨论,比如其全新系列吉他的发布,全新琴弦系列的发布、限量款的发布,都能够成为广大吉他爱好者愿意去热议的话题点。而在乐器展这样的场合,更加不会缺乏诸多前去“膜拜”的琴友,这一点是其他品牌所望尘莫及的声量和号召力。虽然我们不会刻意去想谁才算最好的木吉他,但是想到木吉他总是离不开马丁,这两者已经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吉他市场的后辈品牌层出不穷,这些品牌无论他们制琴是不是会走马丁的声音风格,他们也一定会找来老马丁当做其研究的对象,这就类似于你想学好英语,你就得去尽可能多的和native speaker对话;你想研究iOS的APP,你至少得了解苹果的生态系统……马丁为钢弦木吉他所定制的这个框架,的确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成功。其实早就听说马丁公开了很多吉他的图纸,供别的制琴师或者厂家参考,与其说这是一种慷慨,还不如说这是一种自信,让人不得不由衷感到佩服。
(近来喜欢的Collings OM1A JL,参考了战前马丁00018)
我也能越来越多的看到一些琴友会选择去买一些更贵更小众的制琴师作品,这样的确是无可厚非的,而大多数独立制琴师的作品,却还是建立在百年前马丁设立的这套体系上,进行再次的精雕细琢、去芜存菁。不可否认,诸如Ervin Somogyi及其徒众他们的确做到了全新的改革,但这样的制琴师作品并不是面向大众的,无论是产量还是价格上都是绝对的“小资”,吉他毕竟还是一个大众乐器,普适性是非常重要的。
(Somogyi在其文中提到马丁送他研究的面板)
在这个越来越商业化的吉他市场中,说实话要活下来就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活的漂亮”更是难上加难。对于马丁这样的“百年老店”,可能并不是我最爱用的吉他品牌,但一定是我最尊敬的吉他品牌,因为没有马丁,我们就无法看到现在如此繁荣的吉他市场,更无法以相当低廉的价格购买到一把吉他。我并不是一个马丁吹,马丁有我很喜欢的地方,也有我不喜欢的地方,这都很正常。在看过那么多网络上的讨论之后,我心里还是想说:我与其跟着别人一起骂它,还不如看看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觉得呢?
好了,我说完了。
还是那句话:一家之言,欢迎讨论~
艾利克斯儿小互动:
关于马丁这个厂牌的种种,我想靠着一篇文章来写完也不太可能,只能和大家“提纲挈领”一般的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总结,难免有不周全之处,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当然,我也知道读者中不乏马丁老玩家,深谙马丁品牌精髓,也请你们现身留言区,不吝赐教,欢迎各种讨论!
最后,
祝大家烧琴愉快!
文章转自公众号:AcousticSoul原声之魂
(长按可阅读原文)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