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老师的身份”,好好做生意…..

深度 2019-12-13 11:00   阅读数:1842

微信图片_20191119113810.gif


文章转自公众号: 琴行充电站

作者: 晏伟


接触教育行业整整九年,我所理解的艺术教育是一个看似狼烟四起的行业,其实,是一个被“职称”所耽误,被自己所束缚的蓝海市场。


为什么我觉得艺术教育领域是蓝海市场,因为对于这个领域的创业者而言,拥有10多个学生你就能生存,拥有50个学生就能活的挺滋润,像这种类型的机构是市场上最常见的,也就说这个行业要生存下来并不难。


既然已经有生存的基础,下一步就应该是力求发展,这应该是绝大多数商业人的思维,但艺术教育行业却极少有人跳出这个维度,但他们会羡慕那些在改变的人。



原因之一:老师与老板的身份之差


老师看重教学质量,老板看重的是每天的成本与收益。


你选择做一名老师,那就很可能失去对市场的嗅觉,或者说被困在无限教学的胡同里,你会精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能力,那么必然你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研究市场,研究对手,研究消费需求,从而被市场一步步逼迫。当你觉得教学质量是唯一的生存之道,你会发现“酒香仍怕巷子深”,你还得懂的自我营销。


当你向市场妥协,参与一场没有谁赢的价格之战,你会发现原来你已经失去了那份高贵的自我,最终很可能就是被市场给拖死。


商业法则里,只要你开门经营有成本产生,那就是在做生意。


如果你每天忙碌着,却又不赚钱,那就只能自求安慰,毕竟现在的教育还没普及到慈善的高度。


微信图片_20191212100943.jpg


原因之二:因为没人


没人?是什么意思,有的机构少则只有1个人,最常见的是3个人的搭配,一个教务,一个老师,然后就是老板,所以这个行业兼职特别旺盛,而且还桀骜不驯,实际产出不了多少价值,且危害还不小。没有人懂的运营市场,谋划以及布局,门店类经营90%的消费者都是源自方圆5公里左右的市场,这不是谋划全国领域,所以相对的难度还是小很多,但没有这样的人来帮忙规划,只能干等着顾客上门,毕竟不是开服装店,衣服是刚需,而且是反复消费品。


艺术教育需要去开拓市场,需要走出去引导消费需求,说白了,就是需要营销他们。


原因之三:缺乏管理思维


对时间的管理,正常门店的经营时间一般都是早9晚9两班制,这应该是一种常态,这个行业的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一般最常见的是,下午3点营业,晚上9点关门。也就每周浪费了30个小时的发展时间,每个月就浪费120个小时。


对团队的管理,当自己的团队已经开始有3到5个人的时候,就会发现人心不齐所带来的苦恼。因为工作职责不明,因为学生分配不均等等原因,导致你成为了团队的罪人。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当年自己带几个学生还挺好赚的,虽然累了一点,但至少省心,建立团队吧,又感觉这一年白忙活一场,为了不让他们流失,你连心都交给了他们。


原因之四:缺乏营销思维


学习音乐的人群比较向往自由,处理一些事情相对来说缺乏一定的条理性,做事没有章法。


这个行业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做活动,从活动的前期策划、到活动邀请组织、到活动现场的流程、活动后期的包装没有整体的规划,全凭脑袋说话,说干就干,结果不是人数不够,就是现场意外不断,活动忙活完也没有好好利用活动来包装自己。实际一个机构要包装自己,有太多的机会为自己贴金,因为不够重视或者不知道,一次次的错失。


对于这个行业来说,生存不是一件太难的事,但站在发展的角度,就会被太多因素所困,不发展又不甘心,因为,每个人都是带着梦想走上这条创业之路。



文章转自公众号:琴行充电站

(长按可阅读原文)

我要评论(评论要求5-500字)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