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格”耽误的一代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AcousticSoul原声之魂
作者:AcousticSoul的艾利克斯儿
你虚荣吗?谁不虚荣?
这几年在肉眼可见的速度下,大家对高端吉他的消费热情急速上涨,这也就让原本理性的市场会变得有些急躁,有些功利。“逼格”二字开始出现,品牌占据了人们太多的视线。
到底发生什么了?
逼格,牌面,是这两年我一直听到的两个词。从吃穿住行,到现在弹吉他买吉他玩吉他,都能套上这两个词。
说真的我有点无奈,因为在我开始弹琴的时候,大家都买不起特别贵的吉他,所以其实网上还是比较多的技术讨论,如果讨论吉他的话范围也不会很广,毕竟之前D28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Dream Guitar. 而放眼现在的论坛或者知乎贴吧,一股子浮躁劲儿。
其实会想到“逼格”这两个字,是因为互联网上对于吉他品牌有着大量的对比和“歧视”。曾经只买得起国产,看不起烧火棍,后来买的起马丁,看不起国产,后来买得起手工琴,看不起马丁……..
网上对于某些吉他的不公正或者说非常“扯淡”的评价,只需要打几个字罢了。
(日本制作家集体躺枪)
我一直看到的一个传言就是“Lakewood声音冷”这样的无稽之谈。(再次声明本文没有收到任何Lakewood赞助,也并非为了广告)
为什么说是无稽之谈呢?首先就是第一点,在郑成河的某次采访中,主持人问起为什么选择Lakewood吉他,他的答案中有一句“….声音很温暖….”。我很明白作为一个写吉他的写作者,用名人的观点来评价吉他其实并不是特别客观,但是从一个自始至终使用Lakewood吉他的人来说,郑成河比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懂都有发言权吧?再者,声音“冷”,又有几个人给得出可以度量的方法呢?
(斗胆一问:这俩牌子是一个价位的吗?)
其实我基本上很少提起我用Lakewood的事情,只是因为我觉得这里的读者可能会看不上它,它的确有它不完美的地方,但丝毫不影响它是我最喜欢的吉他,7年前喜欢,现在也喜欢,哪怕我买过无数比它贵的的琴,现在还定制了欧洲独立制琴师的作品,我还是喜欢它,正是因为它声音“温暖”,(这里的温暖可能不是指“Cedar Mahogany”的那种感觉),是一种overbuilt的琴特有的一种特质,虽然声音没有我接触过的那么多好琴那么通透,但是丝毫不影响它是一把巨好弹的琴。
不管是不是Lakewood,每一个出了名的品牌,在网上日子都不太好过,多看两天贴吧我都担心人家厂开不下去了。
如今,网上对于吉他的品牌追求,已经到了一种痴狂的状态了。
曾几何时,我们在网上看到的都是不同木材的搭配的咨询,如今大家在众多公众号,杂志,包括线下展会的“说教”下,大家忽然就把注意力从材料转移到了品牌上,这一点不知道你们是否有注意到呢?
自此,我们看到贴吧或者论坛里的帖子清一色就变成了:“X万预算XX和XX怎么选”这样的标题了。首先必须承认,在我们看到更多品牌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样的我也承认购买这些高单价的吉他的确有很高的概率获得非常棒的产品。
(每天就会有几百个这样的问题)
仔细回过头来讲,那么那些买家是不是真的关心的是产品本身的质量呢?
最惨的其实是那些钱不太多,但是一心想着上高端的玩家,大部分这个区间的玩家非常容易被材料或者牌子蒙蔽。自我的观点里,买琴一定是一个非常甚至是说必须非常主观的事情。当你想要购买一把吉他的时候,如果你注重声音,就该去不停的试奏(如果你对你买的产品非常有信心或者说熟悉,那么不弹其实也OK);如果你注重的是外观,那就去找这个价位里自己看得最顺眼的。我认为这是最基本的道理,而不是去发帖然后看网友争论什么琴有牌面。别人的话只能听客观的,主观的一概对你没有意义啊!
我们都还和孩子一样,希望借助某件道具让我们变得无可匹敌,正如雷神的那把锤子,可是最后雷神不也是发现真正的力量源于自身而非武器,不是吗?
从建立这个号之初,我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号的微薄之力,增添一些对于吉他的鉴赏以及辨识能力。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大家关注品牌已经是个趋势了,同样迷信品牌也已经是个趋势了。我举个栗子:当某些吉他演奏家突然爆红之时,某几个品牌的吉他顺势也就爆红了起来,但是没过多久,别的演奏家或者同一个演奏家带来了新的吉他品牌,网上就会发现这个牌子的吉他突然就很多人开始出二手(这里也包括很多买了之后发现根本不喜欢或者不合适自己的琴友)。一来一去,折腾的都是钱,而能够因为偶像去买那些吉他的朋友通常年纪也不会很大,甚至是用分期付的款,这样的消费行为,蒙对了还好,蒙错了还要弹一把不喜欢的琴弹好久。
(这种99新转卖现在一抓一大把)
说来也巧,今年乐器展上我在不少熟识的展位上都逗留了一会儿,想看看现在是什么样的顾客会想买比较好的吉他。不过无一例外,其实懂琴来专程买某些品牌和型号的着实不多。
其中就看到了一位一身奢侈品的小伙子,还带着女朋友(自然也是一身名牌),显然是有点家底的。从我“偷听”得来的消息,这个哥们儿买过一把被人推荐给他的巴玫琴,价格自然是高了市场价几万。而这次乐器展他想再买一把“更好”的吉他。但显然他是完全不懂吉他的,他一直在问别人“这个琴是很好的对吗?”“这个琴是那个Somogyi徒弟做的?”“你觉得好吗?”“我买这个亏吗?”一个精明的销售一定是可以在这个朋友身上捞一票的,而且毫不费劲。我承认有钱是可以为所欲为的,但我也认为有钱人是不希望被人当成傻瓜的,更何况大多数琴友还没这位琴友有钱,你觉得呢?
说了那么多,一句话结尾吧:
琴是用来弹的,
适合比“逼格”重要的多。
至少我是真心这么认为的。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AcousticSoul原声之魂
(长按可阅读原文)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