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与创作的分离,影响了乐器教学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小纸船吉他艺术中心 作者:梁祥毅 )

乐器演奏与创作的分离,是近代以来的事,这与工业革命以后的社会分工同步。音乐也是一项产业,产业想要蓬勃发展,分工是必然。
分工是满足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一个在服装厂工作十几年的工人,可能会订一个纽扣,但不会做一整件衣服。他只需精于订纽扣即可养活自己。
同理,一个钢琴家,只需把琴弹好,不需要创作,就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甚至有些精于弹奏某种风格,或某些个作曲家的作品即可。于是就有肖邦诠释专家,巴赫专家等。
这样的分工影响到了乐器的教学。回到演奏与创作没有分离那个年代,跟一个钢琴家学钢琴,是演奏与创作同时学的。
现在找老师学钢琴,就纯粹学演奏技术了,已经不可能从钢琴老师那里得到任何创作的指导,因为老师也没有创作的经验。想学创作只能另外找教作曲的老师。
古典吉他也如此。现在的古典吉他教学,越来越倾向于“机理学派”,专注于演奏技术的提升。
从《卡雷巴洛教程》到《跳动的尼龙》到《吉他圣经》,莫不如此。还有其他大部分东拼西凑的古典吉他教材——先讲吉他演奏基本技术,剩下的篇幅就是循序渐进练习曲N首。也不知道这些练习曲之间有何联系。
但是我们翻看《卡尔卡西吉他教程》不是这样的,翻看《伯克利现代吉他教程》也不是这样的。
专注于技术,就可以集中精力提高演奏技术,以便能在高手如云的演奏者中脱颖而出。
这是功利的需求,符合社会分工的本质。我认识一个朋友,他儿子学古典吉他,不懂看谱,什么调也不懂,每天一练琴就是打开节拍器,常年练好了几首有分量的曲子,去参加全国比赛,获奖了,接下来顺利进了音乐学院。
这就是教学成果,看得见摸得着的。以考级、比赛、升学为教学目标,才“出成果”,出成果才能招到更多学生。
但是,我们只关注了眼前的“成果”,却忽视了人的发展。我在“《练琴》:一个古典吉他手的心路历程”一文曾提过,纯粹靠乐器演奏生存的人凤毛麟角。
大部分从事音乐行业的人都要身兼数职。这就需要培养综合的音乐素养。
或许我们要回到演奏与创作未分工以前的乐器教学模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培养一个“音乐人”。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好的例子,比如维也纳音乐学院的古典吉他教授——米歇尔•郎格
德国权威的《声学吉他》杂志评论到,“米歇尔•郎格作为杰出的作曲家和吉他手,他熟知怎样把民间,蓝调,爵士和拉丁元素融合到一起”。
米歇尔•郎格尤其注重与学生们分享他在平衡古典和创新中的独特体验。他教导学生们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音乐家”,虽然这会为演奏带来一些局限性,但与此同时,这样一条成长之路带给大家的却也是全方位的吉他演奏技巧。
对于专业学习者来说,这样的路就很宽。对于业余学习者来说,学订一个纽扣,和学完整地做一件衣服,所获得的满足感是不同的。
而且对于整体的了解,也能更深刻的理解局部。业余学习者不需要参与演奏与创作的分工,他们学习音乐,纯粹是满足个人体验,更应该从整体去学习音乐。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小纸船吉他艺术中心(重按可以阅读原文哦)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