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许多事情都是偶然,但玩音乐却像命中注定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摇滚客 作者:子木)
百度百科上叫“张希”的有十三个人,没有音乐人张希。但他自己应该并不在乎。
许多人因为《认真地老去》认识他,更多人听过他的作品却不了解他,但对他而言,生活没有什么变化。从小学第一次听到吉他声起,音乐就没有离开过。
在网络尚不发达的年代,张希靠着基本教材和数不清的带子,开启了自学之路。手上磨出了绿色的茧子,但疼痛意味着进步,越疼就越要弹,有时候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抱着吉他。
那时的张希爱琴如痴,有一次,张希带着琴出门,遇到了大雨。张希用雨衣把琴包的严严实实,护在怀里,自己一路淋着雨跑回了家。“那把琴其实也不值几个钱,但对我来说,它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
也会有困难到想要放弃的时候。但当他终于越过瓶颈时,吉他就成了身体的一部分,整个世界都像一个乐器,每个瞬间都可以化作旋律。音乐不仅是娱乐,更是与世界交流的语言。
张希是幸运的。家在北京,没有太多生活上的压力,尽管父母想让他稳定下来,但张希很坚定,“太爱吉他了,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就是要做这件事”。
16岁他有了自己的乐队,20岁开始接触制作工作,刚开始的时候,收入不多,也都被他投入到了音乐教材和器材上。
我问张希,想到那个时候,你脑中第一个画面是什么?
他说,是在简陋的排练室里,每个人都在笑。
“金黄色的年代”,张希这样形容玩乐队的时期。每个人都是因为单纯的热爱,心里眼里只有手里那把琴,他们不为了成为伟大,只为了玩得高兴,这样的相聚本身就足够耀眼。
当光芒渐渐褪色,曾经的兄弟姐妹也慢慢散落人间,张希会把怀念和感伤写在歌里,很多人离开了音乐,但总有人留下来。
谁都会感到疲倦,张希也不例外。但每当抱着吉他,感受到琴弦的震动从胸口传来,就像生命的回响。张希还是会一次又一次地觉得,弹琴真好。
在成为歌手之前,张希已经尝试过很多音乐工作。他弹琴、编曲、制作、给别人写歌、为电影写配乐……他性格低调,单纯地喜欢着音乐,如果不是经纪人的鼓励,可能永远也不会走到台前。
成为歌手,像是一个偶然,但蛰伏十年的沉淀,又让这一步显得自然而然。看到写过的demo变成一首首成熟的作品,张希也觉得挺不错。
三年,三张专辑,配合每次的巡演,张希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创作数量和质量。这依靠他平时素材的积累,哪怕只是片刻的动机,张希都会马上录下来。一段旋律,几个关键词,最后慢慢拼出一副完整的图画。
也会有“灵光一现”的时刻,比如《认真地老去》,就诞生在一个失眠的凌晨。
生活中的点滴,往往成为他创作的源头。张希形容自己的音乐,是一些小事儿、一些画面、一点感悟。那些生命中总会出现的片段,有些人经过了,有些人停下,把它谱成了歌。
最近,张希发表了第三章专辑《偶然的事》。
里面有一首《时间旅客》,是他在巡演的路途上完成的。30多站不知不觉走到尾声,张希坐在火车窗边,突然瞥到日历快到年底了,他感慨时间的飞逝,于是就有了这首歌。
“找个靠窗的座/飞驰过夕阳和悬崖/在玻璃的映照之下/我看到一个老去的脸 说起来又是一年/还没察觉有什么改变/我的疑问它卡在喉咙/从不见血却刀刀致命”
“时间”是张希这张专辑中常常出现的概念。时间就像筛子,过滤掉一些杂质,留下了更坚硬的东西。对他来说,在很多时候,时间都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张希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励志歌手”,一路走来,他不乏贵人相助,也有家人朋友的陪伴。没有经历过一夜爆红,但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踏实坚定。
起初,张希玩儿的是讲究技巧的电吉他,进入录音室后,拿起木吉他,才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控制不好节奏,整个人都快崩溃了。但是他也没有第二种办法,除了不停地练习,直到弹好为止。
就像他在歌中写的——“I am on my way/to achieve mydream”。上路之后,才能抵达。认真对待时间,时间也不会亏待有心人。
俄罗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曾说,人不是活一辈子,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也许音乐,就是留下这些瞬间最好的方式。
听张希的歌,就像在分享他生命中的瞬间。朴实的旋律,平淡的歌词,缓缓诉说着情感。其实他喜欢的音乐类型很丰富,电子、古典、BossaNova……但表达自己的时候,他总会选择最适合自己气质的那一种。
张希对每首歌付出同样的感情,从词、曲到编曲、乐器录音,都是他一个人完成。写歌没有目的,只是为了过程中的乐趣。大家喜欢,是幸运,是意外之喜。
他很难去解读自己每一首歌的涵义。他能做的,只是记录下那些偶然的瞬间,然后交给听众,赋予歌曲独一无二的象征。
在忙碌之外,张希的生活简单而规律,定期运动、看电影,晚饭后溜溜弯儿,高兴了就喝两杯。以及绝对不会缺席的音乐。
关于未来,谁知道呢。至少现在,张希忙着为巡演编曲、排练,每天浸泡在音乐里,他很快乐,不想离开。
喜欢这篇文章的可以扫描二维码关注摇滚客公众号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