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乐道louder 作者:木舟)


▲二手玫瑰乐队主唱梁龙,图源:圆桌派
上个月周杰伦发布新单曲,各大社交媒体被“刷屏霸占”,当人们对歌曲褒贬不一花式调侃,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我们看到各微信群里有这么一些议论……

1877年,留声机的发明,使得欣赏音乐的空间不再受限。价格不菲的留声机与黑胶唱片,并非人人享有,彼时听音乐是一种高贵、奢侈的享受。后来,磁带、CD的问世,到Walkman随身听的出现,再到互联网音乐平台的发展,一代又一代,音乐的存储与传播形式不断被打破革新。
▲温拿乐队《乐坛风云》MV
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音乐的存储和传播形式,随之而来的是侵权歌曲的病毒式传播:过去翻印一张专辑,谓之盗版;如今的“翻印”,只需要一键复制、发送。人们获取资源的成本降低,必然是一拥而上,以一传百。再者,网络音乐平台发展最初,大部分音乐资源没有得到官方授权,而唱片公司也仅仅将网络平台作为一种分销渠道,并不重视版权问题,以至于在网络平台日益普及、数字音乐逐渐淘汰实体唱片的过程中,音乐版权纷争一直难以调和,歌曲免费下载的状态维持多年。
那么免费又优质的馅饼摆在眼前,岂有不吃之理?久而久之,听众吃惯了伸手即来的“馅饼”,突然有天开始收费,你说他喊不喊冤?近几年,互联网音乐版权逐渐规范化,部分歌曲收费,从业人士也希望借此能使大众对音乐的消费意识得到有效引导。
▲音乐人张亚东,图源:圆桌派当唱片业渐渐落寞,微薄的版权费凤毛麟角,演出则成为音乐人获得收入的主要来源。暂且抛开自带流量的主流歌手,对于无数独立音乐人而言,大大小小的音乐节以及各地的live house,就为他们提供了舞台,抑或可谓是承载了更沉重的使命:扶持独立音乐发展。独立音乐之所独立,在于它不经由唱片公司,从音乐的创作到制作,均由音乐人独立完成。而独立音乐人多数不以音乐作为谋生主业,没有唱片公司的商业包装,也没有金主提供顶级的制作配置,日常演出的所得收入甚至很多时候不足以“回本”。没有过多的商业动机,独立音乐人往往只是凭热爱、情怀在做音乐,这就决定了独立音乐自由随性不受限的属性,一面也决定了它受众有限,发展艰难。人们常说情怀无价,可情怀也是这个时代最不缺的、最不值钱的东西。
音乐人巡演叫好不叫座,入不敷出;主办方费心费力却换不来够本的票房;同样艰难的,还有为他们提供舞台的场地方。某种程度上,一座城市live house的数量、规模及其发展情况,可以说是这座城市音乐氛围好坏的“衡量指标”。
而全国各地的live house,能单纯靠演出收入维系运营的微乎其微,大多live house申请餐饮牌照,以酒吧性质经营,盈利的主要来源靠酒水消费。即便如此,live house的生存依然艰难(哪怕是在一线城市)。
▲北京798livehouse创始人
以珠海为例,这座城市曾经的代表性场地——九号仓音乐工厂和文青Livehouse,分别在17、18年宣布关停结业。
假如有天你的城市不再拥有真正的live house,

的确,许多乐迷并非主观上不愿去现场,而是在以往的认知里不了解音乐现场,以至于对它产生距离感、畏惧感。嗯,这也不难理解。但如果不试着跳出自己的框框,你将永远感受不到音乐最真实的魅力。

播放器里的歌曲是经录制而成的、数字化的音乐;而音乐本身是经演奏、演唱、由乐器震动共鸣而产生。

也正因现场的不确定性,赋予了音乐更多的可能,这种可能,也是任何其他媒介无法实现的。去现场体验一场声、光、影多元素联合呈现的音乐表演,去感受一个因音乐而存在的乌托邦,或恬静、或狂躁,放下纷扰,在声场共振中暂别现实。
摄影师欧懿


喜欢这篇文章的扫描二维码关注作者乐louder公众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