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独一无二的“舞唱”艺术:佛拉门哥音乐
(本文来源:“guitar to go”)
佛拉门哥(Flamenco) 这个字的起源,一直是令人迷惑、含混而难解的谜。有人认为这个术语与伟大的查理一世(Carlos I) 宫廷有许多来自Flandes 的成员。一般学者则认为这个术语与那些流浪的吟游诗人有关,著名的民间艺术家Braz Infante ,深信这个字系由繁复的文字转变而来。有民俗音乐的权威人士认为此字源起于阿拉伯文的”Felag”( 农夫) 和”Mengu”( 逃难者) ,如此佛拉门哥也可译为「人民的歌唱」或「民歌」。
但是「佛拉门哥」这个字并不只与安达鲁西亚民间艺术歌曲或西班牙的吉普赛人有关。西班牙人尚用此字来形容一个聪明、淘气的孩子,或一个漠视社会规范不受传统束缚的人为佛拉门哥。细究起佛拉门哥语源虽有些含混不清,但佛拉门哥音乐艺术的发展史,却很容易探索出来。
就我们所知,佛拉门哥虽属西班牙安达鲁西亚的音乐,但综观其和弦、旋律,无一不受到阿拉伯民族的直接影响。回溯至西元711 年,阿拉伯人横渡不到20 公里的直布罗陀海峡,七年内占领了西班牙大部份的领土,直至西元1442 年才回归西班牙祖国。
安达鲁西亚是西班牙南部的一区,其最古老的城市是Sevilla( 赛维亚) ,于西元1100 年所建。同时此区也是被西班牙被回教统治最久的地区,在回教统治下的安达鲁西牙是摩尔文化的集中地。基于回教的宗教信仰和阿拉伯语,该区融合了叙利亚、波斯、拜占庭的特色。适逢此时,一些主要的犹太民族移居此地,更使希伯来文化大行其道,远古文化的巨流汇聚而成安达鲁西亚地区文化赖以存亡的主轴。
西元1447 年,能歌善舞的吉普赛人离开北印度踏上了流浪的旅途,部分来到安达鲁西亚定居下来。一方面接受西班牙文化的薰陶,另一方面也继续保有其独特的文化观。在这个历程中,深具天赋的吉普赛人,将佛拉门哥加上舞蹈,形成独特的「舞唱」艺术,在当时佛拉门哥一直是吉普赛人及贫民生活的一部份,但他们却孤傲的拥为私产,未曾让第三者进入。
位处西班牙东北部强盛的Aragón 王国,在成功地清除了西班牙境内的征服者后,其君主政权倾力完成「国内有其地」的政策。也由于宗教、文化的歧异,异教徒受到统治者的驱逐,不愿离去他们故乡的则遭受烧杀掠劫;不幸被捕的则身陷囹圄亦或葬身船舱摇橹。这样的困顿环境,使得佛拉门哥回荡出一种细致的哀怨,在哀怨里又怒喝着不平的抗议。
那些幸运逃脱的人驾着蓬车过着流浪的生活。但为了必须时刻逃避暴政的搜捕,因此佛拉门哥逐渐形成了可以随时即兴演奏,并可随时停止的音乐。在此时期,吉普赛人将佛拉门哥音乐加入西班牙民族乐器「吉他」,加强著重节奏的色彩,孕育出了现代佛拉门哥的雏形。
佛拉门哥中的Cante Jondo( 深沉的歌,是一种艰深的歌唱技巧) ,西班牙人称之为「牢狱之歌」。它在诉说着罪犯的罹难,与阶下囚的心声。但它绝不仅只是「监狱之声」,也是吉普赛人贫穷受苦的哀嚎,更是反对漠视人性和人权而发出的哭诉。西班牙诗章中称Cante Jondo 为「人性的悲剧」。
基于吉普赛人的特性,他们比西班牙人更能贴切地表现出佛拉门哥所具有的原始奔放、炽热的情感、灵活的重音节拍和歌唱。若说安达鲁西亚为培育佛拉门哥之母,那吉普赛人实为创造佛朗门哥之父。
近代以来,尤以Ramón Montoya 、Sabicas 、Niño Ricardo 、Vicente Gomez… 等等大师,他们凭借着己身天份,谱出许多动人的乐章。并藉由大众传播的桥梁,促使佛拉门哥在国际艺术的地位逐渐地受到了重视。国外著名的音乐评论杂志曾在文章里提到,在一场百人舞团联合演出Alegrías 时,里头却仅有两位吉他手伴奏,以此为契机,使得大约50 名的知名音乐家,齐聚一堂并审慎地考虑着如何将佛拉门哥音乐经由大型的管弦乐团呈现。
佛拉门哥的演奏,有时似乎令人有杂乱之感,但在这杂乱之中却蕴含着悠久的文化与高贵的哲思。聆听那曲调,会令我们联想到那蒙受迫害的心酸,以及他们那不屈的豪迈与流浪者奋斗的血泪。其实要了解佛拉门哥并不难,只要改变原本旁观的态度与既定的审美观,让自己学着去欣赏、投身于佛拉门哥的艺集里”Olé” 的吆喝声中,试着去融入在其举手投足的话,其实佛拉门哥是容易了解与平易近人的。
其实所谓的佛拉门哥是由三个部分所组成,亦即:
一、Cante (歌、调)
▶︎深沉的歌(Cante Jondo )或伟大的歌(Cante Grande )—
旋律深沉而带有戏剧性的暗淡忧伤,且严肃缓慢。如:Soleares 、Siguiriyas 。
▶︎中庸曲调的歌(Cante Intermedio )—
旋律明朗流畅、不缓不疾,介于「深沉宏大的格调」与「微小活泼、易于亲近」的两者之间。如:Peteneras 。
▶︎微小活泼,外向激情而自由的歌(Cante Chico )—
旋律活泼亮丽、快速而激动,情感比较欢乐与令人陶醉。如:Bulerias 。
二、Baile (舞蹈)
佛拉门哥有四种脚法——
1、Planta (用前半脚掌来踢踏)
2、Tacón (用脚跟来踢踏)
3、Punta (用脚尖来踢踏)
4、Golpe (用全脚掌来踢踏)
每支佛拉门哥舞蹈都有一段表现踩脚的技巧,称为:Escobilla 。若踏出来的音色扎实、清脆、音质干净俐落、音感准确,则显示舞者功夫高强。 佛拉门哥舞者的手势没有片刻静止,它藉由运行双臂、连带一起转动腕部,将手指一根根的向外撩转,并配合身体的姿势,来表达出内在的感情。
响板
响板(Castañuelas)是佛拉门哥重要的伴奏道具。它并非每支佛拉门哥舞蹈都需要带着响板,而是视舞蹈的编法需求来决定。 另外,据说以前人们贫穷,无力购买吉他,只好用拍掌来打节奏,流传至今遂成为佛拉门哥舞蹈的特色。
拐杖
另一特色则是用拐杖(Bastón) 来伴舞,据说是那些逃到山区经常被压迫的人民,屡屡遭到杀害,且法律禁止他们身上带刀。所以出门时会随手带一支拐杖来防身,久而久之就成为不可或缺的道具。
三、吉他
吉他是佛拉门哥音乐中最通用的伴奏乐器,亦能独奏。佛拉门哥的歌(Cante )与舞蹈(Baile )皆随着吉他的节奏在表演。吉他手经常用指尖、指节敲击吉他琴身,并靠弹拨与手指的配合动作,来模仿跺脚生以增强舞蹈气氛。另外,佛拉门哥吉他的琴弦也非常贴近指板,弹拨时即能发生一般古典吉他弹奏者所谓的杂音,其刺耳的共鸣声,正是佛拉门哥吉他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除追求与歌者沙哑的嗓音相似外,也是让舞者能清晰地听到铿锵有力之节奏的方式,这点是古典吉他所无法企及的。
总之,综合上述我们归纳了一些佛拉门哥较一致的特征:
1、开始时皆以敲击声作为伴奏,譬如:拍掌、敲击(后脚跟或单根~数根木棍的敲击)、捻指(鸣指)、响板等。
2、激动时伴以无拘束的喊叫和喝采(Jaleo ),吉普赛人的“Olé“ (意为“ 好” !)通常是大声高亢而刺耳的;阿拉伯人的“ 阿拉” 是拖泥带水的哼叫。其目的都是为赞许和鼓励舞者。
3、响板的使用,使用响板是近代的事,男人通常不用,因觉得使用它太女人味。
4、佛拉门哥的舞蹈无固定的形式,它是在一种形式及拍子的音乐基础上所产生的即兴舞蹈动作。
5、吉他的伴奏特色,用指尖、指节击打吉他琴身,靠弹拨与手指的配合动作,来模仿跺脚声,以增强舞蹈气氛。其使用特殊轮指(Rasgueado )的频繁度也居世界音乐之冠,具有无可比拟的节奏特色与魅力。
6、丰富的面部表情,歌者、舞者皆充分流露着悲伤,艳丽、喜乐、妒恨、热情….. 等等的神情。
7、男舞者注重脚底动作,用脚掌、脚跟、脚尖等不同部位踏击出复杂的节奏。这种丰富多变的脚步技巧称为Zapateado 。必须有力量和男子气概。 女舞者则注重手、腕、臂及躯干的动作表现—— 手过耳后时,须与挺直的后背成半椭圆形,要充满激情。某些动作与印度的一些古典舞蹈十分相似。
8、表演佛拉门哥舞时,常在吉他的伴奏下即兴创作。舞蹈节奏多变、舞者内心的情感亦随着音乐与舞步而变换。
编辑:WuZH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