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圈 | 怎样打赏音乐人最有效?买件T恤吧!!

深度 2019-8-13 23:18   阅读数:2113

好文动图.gif

(本文来源:公众号“道略音乐产业”;原创:Sybil)


“一件T恤等同于Spotify 5000播放量,在流媒体音乐占到全球音乐总量76%的2019年,你可能需要通过购买周边来支持自己喜欢的艺人。”

 

1.jpg


这是英国金属乐队While She Sleeps在其周边T恤上印下的一句。老实讲,这支乐队的作品在Spotify上播放5000次赚到的钱,和出售一件T恤差不了多少,与其让乐队苦苦等待作品通过Spotify大卖,不如乐迷直接买件T恤来支持他们。

 微信图片_20190813230850.jpg

资料图:While She Sleeps的“抗议”T恤

 

While She Sleeps在Twitter上发布了T恤的设计图,据Digital Music News称,While She Sleeps的创意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流媒体极低版税的关注,乐队成员希望通过这一举措,让更多人意识到音乐人普遍面临的财务困境,进而推动流媒体版税计费方式发生变革。


然而,音乐人所期待的积极改变不会那么容易到来。

 

就在不久前,曾经最坚挺的反流媒体“钉子户”美国金属乐队Tool也终于缴械投降,所有专辑曲目正式上架主流数字平台。流媒体大潮席卷之下,Beatles、Pink Floyd、Led Zeppelin、AC/DC相继倒下,如今,一个音乐人如果拒绝将作品上传至流媒体平台,无异于“自杀”,年轻人早已习惯了通过流媒体了解当下最潮、最酷的音乐内容,未被流媒体收录的艺人似乎只有被遗忘的份。

 微信图片_20190813230905.jpg

资料图:Tool

 

有关流媒体收益过低的抱怨我们已经听过太多,Digital Music News持续跟踪各大流媒体平台的版税收益情况,结果仍然不够乐观。而今年早些时候美国版税委员会(CRB, Copyright Royalty Board)与流媒体服务商就提升税率一事争执不休,迄今为止,也仅有苹果明确表示站在音乐人一方。

 微信图片_20190813230908.jpg

资料图:各大流媒体版税一览,Digital Music News

 

与此同时,全球音乐产业流媒体市场份额逐年递增、用户付费意愿及付费比例持续走高,一大批音乐人为何还是赚不到钱?


2.jpg 

靠演出为生的音乐人

 

无论是传统唱片业还是今天的流媒体时代,音乐行业一直都是头部大赚、尾部穷困潦倒。打录音技术诞生起,音乐就逐渐被剥离了它的创作者,作为一种商品在市面上流通。在最为辉煌的唱片业时代,演出反而成为唱片销量的辅助,以表演为生的艺人开始签约唱片公司、定期发行专辑,再依托“巡回演出”刺激专辑销量增长。


 微信图片_20190813230911.jpg

实体专辑版税拆分,数据来源:大卫·拜恩《制造音乐》

 

伴随着唱片业的衰落,不少艺人重回现场,甚至在流媒体影响力日益增强的今天,线下演艺依然能够直接决定音乐人收入的多少。根据媒体反馈的独立音乐人现状可知,即便是在音乐产业成熟完善的英国,许多独立艺人依旧无法押注Spotify等“能够将音乐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流媒体平台赚取收益,其主要收入来源仍为线下演艺。

 

而在线上,尽管数字技术使得音乐制作、录音费用以及作品的发行成本趋近于零,但发行渠道仍被个别公司所垄断——这些公司替代了过去唱片业的生产、包装、运输、零售等环节继续征收高额费用。

 

iTunes为例,每张专辑下载费用为10美元,iTunes抽走30%之后,唱片公司拿大头,艺人分到的比例并没有比传统唱片业提高多少。


 微信图片_20190813230911.jpg

数字专辑版税拆分,数据来源:大卫·拜恩《制造音乐》

 

待到数字专辑下载被“在线播放”取代,音乐人能够拿到的版税收益就更加不取决于音乐作品本身,音乐人指责流媒体平台单次播放版税过低、流媒体平台声称唱片公司索要天价版权费用,无止境的抱怨与妥协中,流媒体的车轮兀自向前滚动不停。

 

3.jpg


挑战流媒体的,不只是音乐人

 

站在消费者一端,从唱片业到流媒体,音乐付费的逻辑并没有改变,只不过从过去的“买唱片”变成了“流媒体订阅”。然而,由于商品形态的改变,消费者对音乐产品(载体)的所有权被彻底颠覆——想要占有某张唱片,消费者必须持续付费,以租代买,下载数字专辑都没用。

 

唱片业时代,消费者购买一张专辑能够长期持有,多次收听,而在流媒体时代,这一消费习惯不复存在:消费者通过长期租用的方式消费音乐商品,即便是数字专辑,一旦停止付费,消费者将不再拥有购得的音乐商品,这与唱片业购买即持有的逻辑相悖。

 

“新音乐产业观察”在文章《“数字实体唱片”能解决流媒体的付费困局吗?》中引用了乔布斯在iTunes发布会上算过的一笔账:一个月花10美元租音乐,一年120美元,十年1200美元——还无法占有音乐,这对消费者来说过于昂贵。

 

这一商业模式,从根本上讲还是通信商、互联网服务商的赚钱套路——向消费者提供免费增值服务,免费用户获取有限服务,付费用户通过缴纳月租费用获取全量服务,流媒体服务商通过广告及用户订阅营收,并按照一定比例与版权方进行分成。


 微信图片_20190813230919.jpg

资料图:kappit.com

 

在这样的逻辑下,音乐成为和水、电、通信基础设施一样的消耗品,而非过去购买一张专辑便能长期持有、多次收听的收藏品。如果是某个艺人的死忠粉,后唱片时代,消费者将不得不为了单个艺人持续付费数十年,购买流媒体平台引以为傲的全部曲库。

 

当前,流媒体已在不知不觉间步入“收割”阶段,各类付费玩法层出不穷:Amazon在Amazon Prime的基础上推出Amazon Music Unlimited,Spotify与通信巨头AT&T合作,在最贵套餐中嵌入免费Spotify服务,国内的腾讯、阿里纷纷卖起电话卡,或是推出视频 音频捆绑套餐。

 

这些套餐乍看之下优惠力度不小,但别忘了,只有预先成为Amazon Prime付费用户,才可享受每月7.99美元的“优惠包”,只有淘气值达到1000,才有资格每年仅支付88元兑换“虾米 优酷”的88VIP权益……

 

当全球流媒体付费率节节攀升、业内都在为之叫好的同时,我们仍需保持警惕,重新审视所谓的积极意义于音乐人、于消费者而言到底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好在这个时代,以艺人或专辑为核心的商品形态及购买模式同样存在,Bandcamp、数字实体唱片(DRA, Digital Reality Album)等均是传统唱片业商业模式的延续,现场音乐也必将在人们逐渐陷入技术异化的未来而再次得到所有人的珍视。

 

我们相信,流媒体是未来,但不会是唯一的未来。



编辑:WuZH

我要评论(评论要求5-500字)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