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圈 | “深圳没有音乐”

深度 2019-8-8 14:30   阅读数:1898

好文动图.gif

(本文来源:公众号“摇滚客”;原创:滚君)



昨天滚君当了一次树洞,一位来自深圳的音乐人向我倾诉了他的经历。

 

他在深圳从事音乐十几年,无论什么困难都熬过来了,但现在却在放弃的边缘。

 

他说他不仅要做音乐,还要干媒体的活去宣传音乐,还得干商人的活让这儿的音乐人有谋生的地方。

 

他努力想要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但势单力薄、收效甚微,这座城市真正做音乐的人活着都很累。

 

他说他也累了。但如果他不做就没人做了,所以现在只能苦苦支撑。

 

40年前,深圳这个小渔村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成为如今的一线城市。

 

比起北京、上海、广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年轻的深圳确实略显单薄。

 

到如今也摆脱不了“文化沙漠”这个称号

 

贫瘠的文化土壤让这座城市无法形成良好的音乐氛围。

 

本土的原创音乐人难以有大发展;

 

快节奏的生活很难让在这座城市打拼的人放慢脚步,享受音乐。

 

深圳的音乐发展实在有点一言难尽。

 

1.jpg


总是“慢人一步”

 


滚君在深圳、北京都待过,也都在当地看过不少演出。

 

在深圳那段时间,不管我看什么演出,好像总会看到一个胖子。他在金属现场甩头,在民谣歌手巡演场也挺文静。

 

仔细想想,每次看演出脸熟的还真不少。

 

在深圳,乐迷对音乐风格的包容性比较强。

 

有好演出就去看,跟着音乐就能嗨。

 

深圳的演出场所也是什么类型的音乐都承接,很少有独属于某一种音乐风格的小场子。

 

不像北京,各个场子都有典型的调性区分。

 

因为对于年轻的深圳来讲,一切音乐元素对他们而言都是新鲜的。

 

乐迷群体之所以没有区分度,也正是因为这所城市本身的各个音乐风格的氛围还未形成。

 

此外,滚君在深圳,另一大感受就是逢年过节几乎没什么演出看。

 

因为深圳是移民城市,每到大型节假日,城市就会空荡荡的。

 

Livehouse 到了国庆节连扫地阿姨都不在了,更别说演出。


 微信图片_20190808121808.jpg

 

深圳2019年10月演出表,有红点代表有演出

 

深入了解后滚君发现,深圳这个城市音乐活动起步很晚。

 

第一届草莓音乐节在2009年登陆北京,陆续走过武汉、上海、西安等地。

 

一直等到了2014年,深圳才有了第一场草莓。

 微信图片_20190808135856.jpg 

迷笛音乐节在2000年北京举办第一届,十三年后的第二十一届才来到深圳。

 

这几年,深圳该有的音乐节也都有了,平时的livehouse演出也不算少。

 

但滚君打开秀动,搜索一下深圳的演出数量与北京、上海的对比,还是被它们之间的差距惊到了。

 微信图片_20190808135859.jpg 

2019年1月1日到2019年8月2日,深圳演出数量,共有167场。

 微信图片_20190808135901.jpg 

而北京在2019年1月1日到2019年8月2日的演出数量则有620场,是深圳的三倍多。

 微信图片_20190808135904.jpg 

上海在这八个月之间的演出数量是701场,比北京更多。

 

据统计,2018年北京常驻人口2154万人,上海常驻人口2424万人,深圳常驻人口1200万人。

 

深圳的常驻人口数量是北京、上海的二分之一左右,但它演出数量却只有这两个城市的三分之一还不到。

 

深圳的演出数量相比较于其人口还有非常大的增加空间。

 

站在乐迷角度讲,最直观的就是:

 

为什么我喜欢的音乐人演唱会,北上广都有,就是没有深圳!

 

不过从深圳去香港看演出,确实比大陆其他城市方便!

  微信图片_20190808135906.jpg

Queen在香港

 

音乐产业园的繁荣是衡量一个城市音乐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经济水平提高了,文化发展也要跟上步伐。

 

2009年至今,国家先后成立了上海、北京、广东、成都,四个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共12个园区。


 微信图片_20190808135921.jpg 


但这12个园区的发展水平也是层次不齐。

 

在吸引入驻企业的数量与多样类型上,还存在较大差异。

 

2012年在成都组建了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两年后其年度营业收入总额和主营业务利润就达到了200亿和170亿。

 

北京、上海的音乐园区也得到了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2010年组建的深圳梅沙园区因房屋租期方面的问题,暂缓运营两年。

 

虽然该园区得到了华纳唱片中国公司前总裁许晓峰的投资,也与成都东区达成了合作,但成绩不够醒目。

 

深圳数字音乐园区中入驻企业音乐类数量不足,明显少于北京、上海、成都。

 

深圳想要追赶北京、上海,甚至是成都的音乐发展水平,还是需要再下很大功夫。

 


2.jpg


深圳本土未来的音乐人在哪里?

 


深圳曾是音乐人的起点,却不会是归途。

 

90年代,中国的音乐人主要以在夜场表演的方式谋生。

 

而深圳的酒吧、夜总会、歌舞厅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经营状况上在全国都是领先。

 

这时候大批做音乐人的人来到深圳夜场打工。表演完他们私底下就会自己玩音乐。

 

但后来随着“音乐餐厅”、“慢摇吧”等新型餐饮方式的兴起,夜总会、歌舞厅的时代随风而去。

 

而这些地方也不再需要乐队演奏,仅剩的一些酒吧根本养不起这么多的乐队、歌手。

 

唱得好的、想继续唱下去的都去了其他地方谋求发展。

 

像陈楚生、凤凰传奇等等很多大众熟知的歌手都是从深圳夜场走出来的。

 微信图片_20190808135924.jpg


但那些本身没有那么出色、生活压力又很大的乐队只能解散,然后成员们各自回家。

 

现在,已经很少会有人为了音乐去往深圳。

 

那里大多留下的只有90年代没有离开的音乐人,和后来深圳的本土音乐人。

 

而现在这些人的生存状况也不太乐观。

 

在深圳,做音乐、搞音乐的人不多,比起北京、成都这种遍地开花的城市算是少得可怜。

 

人少就形成不了音乐氛围,想放弃了连个互相支撑、加油打气的人都没有。

 

深圳除了人少,音乐产业相关产业链也不够发达。

 微信图片_20190808135927.jpg 

做音乐不是在酒吧唱歌就行了。

 

从音乐创作、录制到最后发表出音乐作品、卖出版权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近几年,深圳音乐制作的硬件也都有了,但很核心的一点,音乐人的发展平台相当有限。

 

比如相关传媒,就非常之少。

 

再出色的音乐人也只能在pub表演,想要真正站到大众面前就只能去北京、上海这些城市。

 

或者说,你在深圳玩音乐跑场子赚钱可以,但要真正得到大发展,这里是给不了太多机会的。

 

像张靓颖等川籍的歌手会在闯出一片天后回到成都,但深圳走出来的却再难回深圳。

 微信图片_20190808135930.jpg 

深圳本土音乐人为了自身发展又当爹又当妈,操碎了心。

 

办音乐餐厅,请乐队来唱歌,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

 

办经纪公司,发掘有实力的歌手;

 

每周六办Party,把做音乐的人聚在一起交流讨论;

 

办演唱会,让不知名的人也能有在大众面前表演的机会。

 

他们做了那么多,把他们该做的、政府该做的、媒体该做的事全都做了。

 

但他们的力量还是太小了,没有钱很难支撑下去,大量的付出只能收获很小的回报。

 

在举办的演唱会场地再小也装不满人的时候;

 

在公益音乐节送票也有人嫌取票场地太远的时候;

 

他们也会深深怀疑自己,怀疑这座城市里的人值不值得如此付出。

 

难道能怪这座城市的人不懂欣赏音乐?


 微信图片_20190808135938.jpg 


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大批人去那是为了奋斗赚钱,为了享受生活。

 

上班、下班,公交、地铁,都是脚步匆匆的打拼者,他们神色疲倦,表情冷漠。

 

加班!

 

加班!

 

加班!

 

工作挤压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什么音乐、艺术距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了,也不太实际。

 

比起精神消费,他们理所当然更重视物质享受。

 

忙碌了一天,赚的血汗钱去看一场演出哪有换成漂亮衣服、电子产品、一顿美食吃进肚子来得充实和有安全感。

 

当然,哪里都不缺热爱音乐、愿意为音乐消费的人。

 

但在深圳,真的太少了。看演出在这里不是一个日常消费,还是一小撮人的生活习惯,养不起那么多的音乐梦。


3.jpg


 深圳是怎么发展音乐的?

 


深圳这么有钱想发展一下音乐产业有这么难吗?

 

一个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与当地政府的扶持政策是息息相关的。

 

地方政府对地区音乐产业的政策和财税支持和补贴,对于区域音乐产业的建设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可以说只要政府肯投钱,就会吸引到相关企业进驻深圳。而相当数量企业的集聚就会形成一个音乐产业中心,对这个城市音乐的文化氛围的营造一定能起到很大作用。

 

但深圳对于音乐产业,特别是原创音乐的扶持政策,不得不说,真的有点磕碜。

 

最新的一份资料是《深圳市2018文化创意产业扶持政策》。这里的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创意设计、数字出版、影视演艺等。

 

原创音乐就属于影视演艺中的五分之一,而且没有具体的实施政策。

 

具体政策解读如下:

 微信图片_20190808141210.jpg 

但也不能说深圳什么都没有做。

 

2002年起,深圳每年都举办“鹏城歌飞扬”的音乐比赛,为获胜者颁奖并举办音乐会。


微信图片_20190808135942.jpg 

这个音乐比赛对于深圳的原创音乐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不少音乐人都是通过这个比赛获得了做音乐的第一笔钱。

 

但深圳这样的平台太少了,苦苦挣扎在生存线的还是大多数。

 

相比起来,成都的政策就显得现实、直接很多。


在支持原创音乐方面,成都将每年举办一届原创音乐榜、原创音乐奖和原创音乐发榜颁奖典礼,并每届给予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等。

 

在支持音乐演出方面,对成都音乐企业创作生产的音乐产品国内巡演每场补贴5万元,国际巡演每场补贴10万元。

 

在支持音乐企业发展方面,提出由国家知名品牌领军音乐企业在成都注册设立的区域总部将可授予最高1000万元的综合资助,由国内知名品牌音乐领军企业在成都注册设立的地区总部将可授予最高500万元综合资助的扶持方案等。

 

给予资金支持无论是对于原创音乐人还是企业比多少奖杯都来得有效。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圳喊得是挺响亮,但做得总不在点子上。

 

深圳的livehouse演出场地只有北京上海的三分之一不到,但它的音乐厅数量却是三个城市中最多的。

 

比如2017年,深圳政府曾花高价邀请了德国莱比锡国家爱乐乐团在深圳莲花山的草坪上免费演奏。

 微信图片_20190808135945.jpg 


滚君理解这个城市的着急,但它还是没有真正认识到如何才是对这个城市文化最有效的推动。

 

在滚君看来,这些高雅音乐当然很不错,但根本不是老百姓能够欣赏的。

 

音乐厅越建越多,外来表演者越请越高端,却不能解决最基本的本土音乐人的发展问题。

 

当然,作为一个新城市,深圳也有它独特的优点。

 

比如音乐人“磊落”就曾和滚君说过,他们搬来到深圳做音乐后,发现大家的工作效率比北京高多了,绝不拖泥带水。

 

是啊!这个城市的运转非常快速,什么都讲究效率第一。

 

这没有错,但是不是少了一点家的感觉?

 

一个有温度的,有人情味的城市。

 

一个过年了,都愿意把爸妈接过来住的城市。

 

 微信图片_20190808135949.jpg

深圳节假日时的街道,空无一人

 

所以,当下的深圳创造出独属于这个城市的文化也是格外重要。

 

音乐无疑是一个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城市文化传播到全国的有效载体。

 

或许,深圳这头经济巨兽是时候该思考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更宜居的环境、更丰富的文化活动,才是未来人们对城市生活的重要追求。


我要评论(评论要求5-500字)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