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这史无前例的神仙阵容,我就要吹爆这档国产新综艺
(本文来源:公众号“摇滚客”;作者:滚君)
毫不夸张地说,今年滚君最期待的音乐综艺,终于播出了。
没有标签,没有定义,没有选手之间夺人眼球的竞争,也没有高高在上的评委点评。
节目里只有乐迷的感受分享,不啰嗦也不什么搞真人秀,只聚焦在音乐本身,只服务于我们对于音乐的热爱。
懂滚君的人一定知道我在说什么。
是的,属于我们的节目来了,《乐队的夏天》来了!
瞄一眼《乐队的夏天》的选手阵容,就能感受到导演组的用心。
从天南海北挖出来的这些乐队,完全满足了滚君的听歌趣味:
比如面孔、痛仰、反光镜、新裤子这些老牌乐队。
爱摇滚的孩子,谁不是从小听着他们的歌长大。
他们打开了我认识音乐的一道道大门,指引人找到大门背后无尽的音乐宝藏。
还有皇后皮箱、盘尼西林、宇宙人、九连真人、和平与浪等新乐队,一个个总能把音乐玩出不一样的花样,不断在打破着滚君对于音乐的理解。
老牌乐队压阵保证质量,新生代乐队创新拓展审美,《乐队的夏天》把音乐的口味调剂得刚好。
节目第一轮的评分方式也很直接,乐队们不认资历也不分风格,都得站到台上来一场实打实的Live演唱,然后根据现场实时打分决定名次。
打分机制由100位观众乐迷评审、20位专业乐迷评审还有5个超级乐迷组成,让乐队作品的流行性和专业性,都有人能听懂。
除了乐队和音乐,节目里没有更多的东西,但却已经足够让人激动。
毕竟对于我而言,没有什么比乐队更让人兴奋,比摇滚更让人沸腾的。
这个属于音乐和乐队的夏日狂欢,终于上场了。
让人热血沸腾的现场
之前写《超级乐队》的时候,滚君曾无奈地说过,相比于国外的音乐综艺在不断向外输出优质内容,国内的音乐综艺在消耗作品。
多少节目赌博式地压着各种流行、IP、明星,向外输出的不是音乐,而是一个个热点、话题和流量。
从流行音乐到民谣大热、嘻哈崛起,音乐被包装成各种各样的噱头,成为「潮流」、成为「现象」,却没有成为音乐本身。
而在《乐队的夏天》里,滚君终于听到了音乐。
那些听了二十多年的乐队,从记忆里一个个钻出来了。
比如成立22年,演了12年,全国跑了超过1000场巡演的反光镜。
用这样的方式做音乐,在别人那里要叫「坚持」,但在反光镜这里是「享受」。
因为他们享受在路上的感觉,也真正把玩乐队作为一种认真的职业。
永远上紧发条,永远保持年轻,永远贯彻快乐,这是反光镜,也是他们所坚持的朋克。
那句「嘿,姑娘!」一吼出来,马上就点燃了整个现场,还是熟悉的节奏,还是那个让人想跟着他们一起跳动的反光镜。
调皮、胡闹、不成熟,他们用轻松化解了大家紧绷的神经。
反光镜说音乐是他们的解药,而对于滚君而言,反光镜歌里的那些轻松与直接的表达,又何尝不是我们紧张生活里的一剂解药。
但除了反光镜,最令滚君感到意外的莫过于面孔乐队。
这支跟唐朝、黑豹同属于第一代摇滚的老炮,居然愿意来参加综艺了。
主唱陈辉都不用说什么,音乐表达着他们的一切:
《梦》的前奏一出,想起第一次彻夜听歌的心潮彭拜。
三哥的琴弦一拨,是夏夜操场上的大声合唱。
熟悉的鼓点一响,想起那些热爱摇滚并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日子。
音乐宣告着面孔回来了,那些承载着那些关于热血和年少的记忆也一并回来了。
他们身上带着时间的痕迹,却依然一脸无畏地站在这个全新的舞台上,接受着后辈的挑战。
这TM就是摇滚精神。
闪着理想光芒的情义
今年正好是面孔成军的第30个年头。
从1989到2019,面孔完整地经历了中国摇滚从辉煌到落寞的全过程。
面孔一曲完毕后,底下坐着的高晓松说:
「刚才我浑身鸡皮疙瘩全起来了,我想起了那个光芒万丈的摇滚时代。」
那是1994年,面孔的贝斯手三哥,跟着魔岩三杰以及唐朝乐队一起,震撼了整个香港。
那群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带着对音乐最纯粹的想法,在作品里倾注了一切向往和反抗,撕心裂肺地喊出骄傲,唱出悲愤。
他们身上闪着光的自信和理想,化作一股力量和激情,感染了整个中国。
像面孔现场演出的这首《梦》一样,那一年的红磡便是一场梦,一场关于摇滚乐最初模样的美梦。
那时他们还年轻,那时他们还站在台上歌唱。
魔岩三杰的制作人贾敏恕回忆说:
每一代人都在传递那一代人的感情。
当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回去听更早期的东西时,他可以从那个年代得到养分,得到他们传递音乐所带来的意义。
这是乐队最珍贵的地方。
乐队成员们因为理想而聚集在一起,为音乐而几十年如一日地努力着,这是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感动。
而《乐队的夏天》最好的地方在于,它不只有怀旧,也给了更多年轻乐队机会。
滚君不把老牌乐队奉上神坛,而是期待着有创造力的新乐队,靠自己的作品战胜传奇,书写自己的神话。
大家心底的理想和反抗,都能在音乐里闪着光。
这是专属于乐队的力量。
不玩乐队枉少年
看完第一期,滚君感动又感慨。
感动在于,音乐是能对抗时间和世俗的。
时间并没有让老牌乐队改变他们的音乐,商业也没有让新兴的乐队收敛他们的态度:
无论是反光镜十几年如一日「你长得好像我前女友」的玩笑老梗;
还是旅行团一贯的如暖冬阳光般的温暖和包容;
或者是盘尼西林初生牛犊的真实,直接拒绝高晓松给他们改词的建议。
乐队人的身上,有表演时的热血激情,也有兄弟间的深厚情谊,更有对理想不灭的坚持。
音乐让他们一直焕发着飞扬神采,这是最纯粹的少年心气。
而感慨在于,那股属于乐队的热潮,终于又复活了。
从今早开始,参加比赛的乐队们,都纷纷在微博里写了关于这次节目的想法。
比如新裤子写了自己对于参加节目,面向大众的看法:
「我们曾经写歌都是给自己听的,没期待有什么人喜欢。一直到了最近几年,为了继续向前走,才开始注意到,音乐需要被更多人理解,才会被喜欢的。」
反光镜写自己对于综艺态度的转变:
「以前,除了对综艺不感兴趣,也有很多顾虑……后来想通了输赢不代表什么,大家更多的是期待能做出更好的音乐内容。」
盘尼西林参赛以后的感受是:
「这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场残酷的比赛,而是期盼已久的盛会。」
曾经,有多少自以为是的病态思想,束缚了乐队们的手脚。
比如:
「乐队应该是愤怒的。」
「乐队应该倔强曝光。」
「乐队应该是小众的。」
但现在,绑在乐队身上的那些僵硬的标签,在节目里被乐手们一个个撕碎。
面向大众不代表是错的,参加综艺也不代表是庸俗的。
谁说乐队不能用peace & love 的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态度和反抗?
这世界上愤怒已经太多了,真正好的作品内容不止是愤怒,而是愤怒之下的反抗与思考。
谁说乐队就应该要穷,用两手空空的饥饿和愤怒去逼自己创作?
艺术是需要被供养的,贫穷逼出来的只是灵光乍现,丰厚的条件才能让创作没有后顾之忧。
谁说乐队只能呆在地下,不能面向大众和被传唱的?
好的音乐作品值得被更多的人喜欢,那些口口声声说着宁愿让摇滚留在地下,也不让乐队烂大街的人,大部分不过是在为了维护自己的「逼格」罢了。
所有热爱音乐,热爱摇滚的人,都一直在等待,中国乐队复活的那一刻。
我们错过了上个世纪的黄金年代,错过了94红磡的激情澎湃,错过了那一代传奇。
而到了现在,谁还愿意错过这一次,专属于乐队的复兴?
所有的热情会再度爆发,所有的热爱会再次被唤醒。
而所有美好的音乐,将会在这个属于啤酒和乐队的夏天,再次归来。
音乐真好,夏天也是!
编辑:小楽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