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影响了古董(二手)吉他的估价?

干货 2019-5-4 00:00   阅读数:4527


1555654286688215.gif

(本文来源:公众号“GuitarWorks”;作者:George Gruhn)


编译自《A Valuable Lesson》

原作者 George Gruhn


最近又被问到:看这些Fender Custom Shop,这是做旧的吧?为什么会有人喜欢'旧吉他'?类似的疑问,我们已经回答了无数次了。

 

没错,童年记忆里吉他大师们手中伤痕累累的'元年琴',原本光鲜的彩色硝基漆面皲裂、剥落、褪色后沧桑的质感,原声吉他面板随年岁增长呈现出的迷人琥珀色(宛如一支馥郁醇厚的陈年苏格兰单麦威士忌),以及漆面和木材缓慢氧化、杂质结晶、逐渐稳定后更出色的声学性能,旧时盛行但现在已经禁止砍伐的珍稀树种,再加各种野史、江湖传说,等等因素叠加。我们潜意识里便形成一个观念:总之老琴就是好啊!


'古董'市场大热,'新琴'赶紧跟风,继Fender、Gibson之后,一贯高冷的Martin都跑来凑热闹了(2017年Martin发布了D-28 Authentic 1937 Aged,以往一说起做旧,大家基本都是想到Stratocaster、Telecaster、Les Paul,原声吉他领域倒是闻所未闻),而且每家都号称使用了各种所谓'人工陈化'的'黑科技',选择最接近大半个世纪前品质的优秀木材,且忠实遵循传统制作工艺。因此无论是音色还是外观,它们都像是一支真正的古董,从过去穿越而来。且不论是否夸大其词,其实它们'破旧'的外观,已经足够勾起消费者对老琴的所有幻想了。

 

诚然,并非所有老琴都是高不可攀的天价古董,那些能被称之为'黄金年代(Golden Era)'的乐器也是凤毛麟角,是什么促成了它们如此夸张的价格?业界权威George Gruhn将在这篇专栏中简谈老琴的估价怎么得来的。

 

微信图片_20190504140510.jpg 

图片来自Gruhn Guitars(guitars.com)

 

同时身为一名经销商和鉴定师,给古董(二手)乐器估价是我几乎每天都在做的工作。自然也常有客户提出疑问,不明白定价从何而来。

 

其实根据鉴定师对当下市场的个人感受,估价会有主观的成分。而客观上,以下几点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品牌。知名厂家(制琴师)的产品估价当然更高。例如Martin、Fender、Gibson、D'Angelico还有Stromberg等等。

 

型号。特定型号的市场接受度更高,这和生产成本并无直接联系。比如小尺寸Martin吉他的成本和D型的相差无几,而D型因市场需求旺盛,整体价格就远高于其他型号。Jazzmaster和Jaguar刚上市之初(60年代),定位是新旗舰,标价比Strat和Tele贵得多,而现在Strat和Tele更火,结果,显而易见。

 

年份。年龄越老并不一定代表品质更好。通常'天价琴'出现在每个品牌公认的某个著名时期,即'黄金年代(Golden Era)'。例如,相对于更'新'的30年代琴,20年代的Martin吉他估价并不算高。同样的规律也适用于50年代的Gibson Les Paul Standard,最初的goldtop是其中'最不值钱'的,紧接着价值随年份递增逐渐攀高,直到1959年。

 

状态。那当然是越'干净'越好了!不过除了外观,结构、手感等方面的状态也同样重要。

 

原装。收藏家们十分看重'原装程度',是否有部件被替换、改装等等,但是现在百分百原装的老琴已经极难找到。虽然关于维修(修复)一直存在很多争议,重新换过品丝的话,理论上肯定掉价,但不换的话根本弹不了啊,实际无法避免。随着高原装度,甚至百分百原装的乐器越来越稀缺,如今收藏家们对一些常规维修的接受度已经越来越高了(当然维修的质量也会严重影响最终价值)。

 

供需。稀有度也不完全等同于价值。某些优秀的乐器被生产出来之初,公众注意力都在别的事情上面(例如20-30年代的大萧条。又如90年代Bugatti EB 110等等次世代超跑上市之初便遇金融危机,股市崩盘,买的起它们的华尔街精英都忙着跳楼呢。或者尚未被当时的大众审美、流行趋势所接受。),销量惨淡,于是产量稀少。战前Martin,以及1958-59年间生产的Gibson Flying V,皆属此类。另一些乐器,它们稀有,仅仅是因为品质太差罢了,不具备任何'古董'的特质和魅力。还有,被CBS收购前生产的Strat、Tele,1958-60年间的渐变色Les Paul,这些型号产量其实还算可观,但需求远大于供应,因此价格也是高出天际。

 

微信图片_20190504140514.jpg 

图片来自Gruhn Guitars(guitars.com)。

 

音色和演奏性能。你可能会感到吃惊的是,音色在估价中的权重比并不高。一支声音属同时期、同系列平均水平,但贴面纹路华丽的'59 Les Paul,估价要比音色出众,但贴面纹路普通的要高很多。一支干净整洁、平均水准音色的1937 Martin D-28,也远比音色更极品,但是重做过油漆的值钱。

 

先例。就和艺术品、房地产等行业一样,我们也会参考某型号近期的历史成交价。

 

名人效应。历史琴主中有名人的话,当然又能产生一大笔溢价。具体还需要考量该名人的'名气'、作品销量、他们使用此琴的频繁程度、录过哪些唱片、参与过哪些现场,以及除外他们自己还拥有多少乐器等等,因此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是至关重要的。

 

以上,估价总归就是一个猜测,即当下人们大概愿意为某件乐器花掉多少钱。但有以上因素作参考,就能将猜测的工作量最小化。

 

到了收藏级别,产品的市场价值并不等同于它的实际价值。'元年琴'、'黄金年代',归根结底,更像是富豪之间角力的游戏,和普通琴友没什么太大关系,真正在演奏乐器的顶级音乐家们也不全然迷信这些。当然,了解些历史没什么坏处,毕竟其中也有很多至今下落不明的,万一哪天真在路上捡到一支呢。(定睛一看,咦,这琴我认识!哈哈哈!)


编辑:小楽


我要评论(评论要求5-500字)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