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乐理知识之发声吐字方法“以气振声”
2014-12-12 14:35 阅读数:1477戏曲的唱念都是属于声乐学,要求尽善尽美,悦耳动听。通过前辈的传授,个人体会其目的,主要是为感动人。要表现出剧中人的思想感情,不但要音色美,而且要字音准确,让听众字字入耳才能引入入胜。所谓“悦耳容易动人难”的道理就在于此。要想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寻求对嗓音的训练方法,就今天的探索而言,就气、声、字、音、情五个字予以阐述。连起来讲是:以气振声,以声立字,以字导音,以音传情,以情动人。下边将以上诸条以个人体会加以阐明。以气振声大家都知道,“气乃声之源”,欲发声必先具(储存)气,无气则声不鸣。因此需要明了气息的来源于呼吸系统的有机配合,必要时还需借助于腹部诸内脏的帮助。
在演唱前需要储备气息的时候,气息由鼻腔吸入,经过喉腔气管,支气管在交换气息的肺部储存,肺部因储气而扩张,横隔膜因受到压迫而下垂,腹部诸内脏也随之被迫下降,致使小腹凸起。在唱腔的开始和行腔延续的过程中,气息也同时逐渐外呼,肺也随之收缩,横隔膜腾起,小腹(即内行人称谓的“丹田”气息,“丹田”在腹部正中线脐下针灸穴位“气海”“关元”等部位)收缩,促使腹部诸内脏上升,支撑横隔膜拱挤肺部以增加其收缩力来供给唱腔沿续时所需要的气息。无论唱段或唱腔长短,都要得到呼吸系统这样反复的有机配合。内行人管这种配合简称为“气口”,要求运用“气口”必须得当,储存气息时不要为恐怕声嘶力竭而吸气过快,引起端肩鼓腹影响人物形象的美感。
明朝沈宠绥所著的《度曲须知》文献中写道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等五种在演唱时依照唱腔长短及感情的需要,灵活运用气息的方法。要想在唱腔上轻重缓急运用得力就必须找对“气口”,只要找对“气口”才能唱出感情所需要的力度,从而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在“京剧唱腔十忌”中有“忌横气”一条,苏移同志对此条解释说“横气就是演员在演唱中不会使用气口,或精神过于紧张,把气横在胸部而不能运用自如地演唱。气口运用不好,还会导致声带的过度疲劳”。可见“气口”对演唱的重要作用了。
但古书上对发声时所表现的毛病也给予了指正和警戒,如《度曲须知》所讲:“曲品尤宜端庄,不可合眼摇头,咂唇歪口,囊鼻仰首,咳嗽,又或高低轻重添减太多,所谓撒钱声(按古钱为铜质撒落时能发出声音),拉锯声“。以上所指多是在发声时形体上表现出来的毛病而损伤形象的美感以及告戒不要流于没有旋律的自然主义腔调,同时也指出了技巧上的要求。如“不可高低轻重添减太多”,所谓“高”是冒调,“低”是塌调,“轻”是唱的飘忽无力,“重”则失去抑、扬、顿、挫的控制能力,“添”指的是乱加闲散字或坠板,“减”是指丢板,使节奏失去平稳。这些都是在演唱时要特别注意的。
故而在学生们“倒仓”期间反而催促他们多喊多唱,并说这样便能喊出个“铁嗓子”来。这种理论没有科学根据。按生理情况来说,这样恐怕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即或有个别人能喊出来,也是极其特殊的现象,大多数人因声带劳累致伤不能开口演唱而改行,造成终生遗憾。所以在变声期间,要有规律的安排好生活,不要过多地使用嗓子还是益多害少的。就是声音变好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嗓音也还是有高低宽窄之分。当然这里有音质的不同和运用“气口”上的方法问题,这就需要在训练上下功夫,也可在同台之间选择音高相近的进行合作。这样既不强人所难,也可避免造成人才上的荒废。